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的其他作品
mk-logo
公告
《何处是我家》放映会摘记

柔南黄色行动小组(JYF)与“我们论坛”(Kita Forum*)于3月31日联合主办了《何处是我家》(At Home in the World)放映会暨讨论会。这次活动是JYF今年策划的人权纪录片放映系列之一,为了配合半数的马来同胞参与者,全程以国语进行沟通。

本次活动借用摇滚乐爱好者的聚集场所Embrace Hall,在昏黄灯光所映照的黑色庞克海报环绕下,带给我们别开生面的体验。

《何处是我家》这部纪录片聚焦于丹麦红十字会庇护学校(Red Cross Asylum School)的一群寻求庇护的儿童。他们来自叙利亚、车臣、波斯尼亚等饱受烽火蹂躏的国家,由于尚未获得难民认证,他们往往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導演Andreas Koefoed呈現了这群儿童在陌生环境中的成長历程和心理狀態,他们如何在庇护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新的语言与文化,适应不断迁移的生活,处理因为战争以及被迫与亲友分离所带来的阴影。

影片播放结束后,修读公共政策,关注移民课题的刘存全带领出席者进行讨论。大家针对几项问题踊跃提出不同的见解,包括这些儿童身在异乡是否必定会遭受同化,当地人民会如何看待难民或寻求庇护者等问题。

参与讨论者皆认同我们不应试图同化难民,而难民的迁入并不会导致资源和工作机会被抢夺,本国的经济反而需要靠他们劳动力支撑,更何况一个国家若没有贪污腐败,要容纳外来人口其实不成问题。不过,政客有时会渲染难民的议题来为施政不力或经济衰颓作借口,难民因而成了代罪羔羊。

存全指出,多元文化主义的进路是最理想却也是最难实践的,但排他性的国家概念其实只是某种想像。参与者继而反省了我们国家的现况。在马来西亚,我们更应相信公民身份与种族或文化认同是能够并行不悖的。种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因而非常重要,我们也应谨防政客为了巩固自身利益所采取的分而治之的手段。

目前,本国尚未签署UNHCR的难民公约,也没有足以应付大量难民的完善政策。然而,在寻求庇护者等待申请难民认证以迁往下一个国家期间,他们在衣食住行、孩童教育各方面都需要妥善照顾,这些是我们所应尽力提供的。

我深信这次的活动在马来西亚的处境下是别具意义的。不同族群、背景殊异的参与者提出各自的观点坦诚交流,既扩大彼此的视域,丰富了整个对话过程,亦使这次的聚会成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一次实验。

正当许多国家试图以国家的边界把难民挡在门外,或有政客企图以肤色或语言的边界分化国内族群时,这次的活动——无论是就合作形式或讨论性质而言——所欲推动的,便是打破这些虚构边界的努力。边界,不应该成为拦阻人们获得幸福和尊严的围墙。

*关于Kita Forum︰致力于讨论社会议题,拒绝种族主义并提倡文化交流,成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合作对话的平台,不受意识形态、民族、宗教与政党所限。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