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建或毁?论教育蓝图反对运动

【读者特约】

董总纷争越演越烈,争议双方各持己见毫不退让,尚未见解决之期。风波初始至今,两派人马提出各种说法,讲座、文告、动员等活动频密见报,篇幅之大好不热闹。然而,争议此刻趋向权斗,抹黑、流言、谬论亦不绝于耳,进而混淆视听,误导群众。其中,《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后简称《大蓝图》)亦成为叶派攻击对方的筹码,挟以5场集会的声势,控诉其他华团不与其配合,即是破坏华教之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深入研究《大蓝图》并提出反建议者不是董总,而是董总除外的16华团 [注1]。笔者身为研究小组协调者与成员之一,实有责任将之脉络厘清,以正视听。

教育部于2012年9月11日推出《大蓝图》初步报告,便立即成为社会焦点,以华教为中心的华社,必然对《大蓝图》甚为关注。多次的讨论交流后,林连玉基金即于9月28日召集华团人士、教育工作者与教育部官员进行内部讨论,以便收集观点与整合力量。会后众人议决由林连玉基金、隆雪华堂与华研为协调单位,并成立《大蓝图》研究小组,依据章节逐点研究蓝图的各项建议,并且探讨可能之回应。随之,研究小组即展开研究作业,并依据《大蓝图》章节交由不同学者/华教工作者分工负责,待详读研究之后再以书面报告呈上,以供研究小组会面讨论。

经几番研讨交流,研究小组清楚了解“整份《大蓝图》的教育革新是建立于我国在PISA和TIMSS的数理科表现低弱的基础上的,而且《大蓝图》所提到的教育革新却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实际上包含了城乡落差、基本设施、各族学生语文水平的差别、技职教育与电脑科技等各方面,似乎是一份全面的教育改革蓝图。” 诚然,《大蓝图》乃根据国内六所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世界银行等多份研究报告作为撰写基础,并巡回全国各地进行市民会议(town hall meeting)收集意见,具有一定的民与基础与公信力。这也是教育部首次如此认真,愿意走出办公室,面向群众。因此,《大蓝图》的回应须是论述与理论的较量,民间机构则须认真探讨深究,方可依据学理与事实,分析蓝图的各个层面,以免空有口号却论据缺乏而经不起考验。

七大诉求的初步回应

2012年10月5日,研究小组拟定名为“呼唤教育民主化,发展多源流教育特色”的初步回应,并获得另2个华团的认可联署,即校友联总与留华同学会,得以壮大团队的声势。初步回应囊括7大诉求,包括要求教育部正视我国多元化事实、尊重族群差异,切勿以单元思维主导国民教育;要求教育部以第二语言教学原理设计国民型小学的国文课程和教学;公布《大蓝图》相关报告与数据,以及成立“监督委员会”,以确保政策执行合理公正。简言之,初步回应即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与教育监督的层面,针对《大蓝图》提出初步的看法与建议。随之,《大蓝图》反对运动即进入双轨作业:一面进行《大蓝图》的文本研究,同时于半岛中、南、北部推展醒觉活动,藉此兼顾研究之深度与醒觉的广度。

2012年11月21日,厚达84页的《改革国民教育:<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初版)的评析与建议》研究报告书正式推介,此时团队已有个16华团共同参与,尔后报告书亦译成英文版本,以作为官方对话时的正式文件。须强调一点,基于教育环环相扣,报告书并非是以华文教育为中心,而是以整体国民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政策研究,以便改革我国的教育,推动母语教育的发展。

报告书共分成为两大部分与六个章节,其内容涵盖多项教育专业,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注2] 第一部分为<对《教育大蓝图》教育表现与问题的评估,共分成5类,即:教育品质、教育平等、教育公平、教育机会与教育促进团结,借以分析蓝图数据,提出我方论述。第二部分为<国民教育的革新方案>,共有六个章节,即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教育行政与教育管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考试与评量、技职教育,依据《大蓝图》相关部分逐点分析并以扎实论据提出反建议。藉以研究报告书的成功出版,证明民间组织亦有能力为国家教育把脉,并且对症下药。

备忘录具充分理据基础

随后,各华团即组成代表团,并与政府单位多次会面,如2013年8月15日与首相署国民团结事务部长佐瑟古鲁(Joseph Kurup)会面,2013年9月3日与教育部总监阿都嘉法(Abdul Ghafar)所率领的各部门主管会面。前一次仅为政治公关,后一次则为官僚对话。其中,第二次会面极为重要,此会面教育部高官如同总动员,前后排共20余位各阶层主管与代表团面对面,个个皆为教育界精英,都做好以论据交锋的准备。所幸代表团所呈递之备忘录具备充分理据基础,并非是空泛的口号,因而众人可如是应对。此会面效果甚为显著,不少建议在与政府会面之后,被采纳入修订版之中。在此略举三项明显的修订,供君参考:

1)    承认母语教育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多份研究报告中早已证明母语教育的有效性,并且积极推动多语教学用与语言过渡等相关研究。然而,我国政府仍然试图漠视母语教育,其中英化数理政策即以母语教学原则相悖,结果导致我国教育素质大倒退,惨败收场。在与教育部对话之时,华团代表一再强调母语教育已获国际公认,实乃国家教改之王道,并以教科文组织的论述加以佐证。最后教育部终于在《大蓝图》修订版中(7-18)首度确认母语教育的有效性。

2)    国民型小学以第二语言教学方式教导国语

一直以来,华、淡小的学童须以第一语言教学法学习国语,虽程度不同却与国小课纲雷同。然而,国语并非其母语,依据学理是不能依样画葫芦,以教导母语的方式教授。对于华、淡小的学童,现有教学模式使学习国语变得苦涩难懂,因而对国语兴致缺缺。在教总等华团力指教学失当妨碍学习成效,并且一再抗议,最终《大蓝图》修订版阐明华、淡小国语课将会如英语般以第二语言教学法教学,此乃极为难得的突破。

3)    保留预备班与课后辅导班非强制性

《大蓝图》初版指出将于2017年废除中学预备班,并于小学4至6年级强制国语表现不佳者参加每日一小时的课后辅导班。对此,研究团队认为预备班的设立有其必要性,即扮演教学语转换的过渡期,借以一年时间强化华、淡小的国语程度,以便适应国中教学用语的转换。然而,现有的预备班却被视为放牛班,其效用无法真正发挥。此外,每日一小时的课后辅导班亦过于繁重,并乃拔苗助长之法,扼杀学习的心智。在与教育部对话之时,双方一来一往争锋相对,最后双方在提升国语水平的原则下达致认同,只是方法上的认知差异。最终,《大蓝图》修订版将中学预备班保留,课后辅导班也为自愿性,而教育部也承诺将委派最好的师资执教上述班级。

代表性在于所作所为

其后,各华团负责人亦召集数次会议讨论《大蓝图》修订版的回应与后续,并于2013年10月13日举办“大蓝图与国民教育的前路”研讨会,成功聚集上百位华教人士与教育学者等的参与。会后因众人之要求,主办方着手筹备成立长期性教育联盟,以结合力量关注国内的教育课题。2014年4月4日,在与行动方略配合之下成立了由29个跨族群民间团体所组成的“全国教育改革行动委员会”。与华团渐行渐远的董总,终于在此时“重新归队”。

组织的代表性,不在于崇高地位,而是在于所作所为。倘若组织长期脱离群众与社会概况,最终将失去社会效用而被取而代之。华教运动本就是全民运动,民间自发性的社会运动是不可能被某人或某一单位独揽话语权。以《大蓝图》事件为例,董总因关中争议而忽视《大蓝图》的发展,实不能怨人,反之应感谢同道的努力,并试图与他人结合力量。遗憾的是,部分董总领导因私利作祟,不仅将他人推开,更试图诋毁他人所做出的贡献。

我国的社会日趋开放多元,政府也顺应潮流逐渐愿与民对话、交流。据此,华教运动不应墨守成规,一味引用发黄的论述回应,反之理应迎贴近时代的脉动,极力发展政策研究的实力,方可与当权者争长短。此外,现今的公民社会已不再迷信权威,群众看的是组织的论述与实践,而不是招牌。正是如此,华教运动应开放其思维与空间,使之更具包容性与多元,才能重新活化此渐渐老去的社会运动。

注:作者江伟俊是林连玉基金执行员,本文原题“建设还是破坏?——论《教育大蓝图》反对运动”。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