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与董教总会面:<br>教长诚意在哪?

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几天前通过报章说,他愿意与董教总见面。其个人的意愿,这几天成为媒体、坊间讨论的大课题;连续两天,国内最大华文报都推出特别专访,可见它并非小事一桩。

按照常理,民间代表团体与民选官方负责人相互会面,共同商讨涉及人民与国家的事务,本应是自然不过,根本无需搞到如此沸沸扬扬。然而,自从2004年大选后,董教总曾多次“放话”,也邮寄正式公函要求见教长及首相,都不得要领;而首相阿都拉先后数次表示“等待时机和董教总会面”,身为教育部长的希山也曾不只一次的表示“无须见董教总”,这次突然间说愿意会面(但却推说从来没收过董教总的信),不得不让人有诸多揣测,当然也让处处需自我设限的媒体,找到了大事炒作的机会。

希山“肯见”董教总,在很多人来说,肯定是一件非比寻常的大事,尤其是董教总的领导人。然而,虽然媒体将此举“美化”为希山的开明,对一些人来说,希山的突然转变,与即将来临的全国大选和大选后的政府大位争夺战不无关系。

曾多次宣称不必理会董教总

暂且不去猜测希山的目的,但就凭今天星洲日报全面四大版加上内页数则希山的专访新闻内容的大阵仗,评析一下作为政府首长的他要与“根本不能代表华社”(希山曾批评董教总)的一个民间团体会面,真会如此的难吗?

希山曾多次批评董教总“只会反对,不必理会”,“华文教育的问题已从马华获悉”,“董教总可以通过马华传达”等等,如今却“劝”董教总应提全面要求,不要通过报章传话云云。看了这说辞,让我们怀疑这位教育部长太善忘,是否没有做功课,还是一时糊涂,说了这么一句自打嘴巴的话。不说独立至今,单翻开董教总近10年来提呈(不是口头说说。而是白纸黑字,洋洋洒洒数万字)的备忘录,就已经重复又重复的提出了“全面的要求”,难道都“被忘”了?不是说不必理会董教总吗?为何又要理会了?叫董教总勿通过报章传话,他本身不正是“通过报章传话”吗?为何不直接拜会董教总或如无法放下身段,邀请董教总派代表赴教育部,相信董教总一定马上赴会的。

希山要董教总会面“不要设定目标”,请问这是哪一门的学问?众所皆知,任何一项谈判或民间向政府请愿,都必然是因为民间的要求没有获得政府的回应或落实,那么才有必要“求见”以解决之。不设目标,那么请问会面谈什么?难不成大家见面“叙叙旧”,闲话家常,然后双方出来会见记者时,笑容满脸的表现得一片和气,随后向媒体表示“双方都已了解各自的意见”,“为尊重对方,会谈内容保密”,还是“只是例常会面,无甚特别”?

没正式邀请会面却先批评

希山要和董教总会面,除没有正式邀请对方的举动,却事先“批评”董教总“非唯一华教斗士”。姑且不论董教总是否在乎“唯一华教斗士”的“抬举”,但贵为教育部长的希山,是否认为“华教斗士”是值得尊重或拥有崇高地位的?孰不知在马来西亚,许多的“华教斗士”都是万不得已的“投身”这“事业”,如果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获得平等地位,这些“斗士”恐怕根本无须无时无刻甘冒身陷囹圄的危险、出钱出力的无奈。希山这样说法,好像这些人很想被冠为斗士,董教总是“抢夺”成为“唯一斗士”的团体。实际上,如果希山认为我国还有其他“华教斗士”,应该会见所有的“斗士”,听听各方的意见;更应该邀请其他“非斗士”的团体与个人,尤其是教育专业者,提供各种意见与建议,如在英语教数理科的课题上,邀请各民族党团、个人,集思广益,拟定更完善加强英语,提升数理科水平的方略来,而不是至今依然“将会不时研究、检讨”,让未评估先推行的不合教育原理的做法继续下去。

希山不忘借此次机会,大事为自己塑造开明、中庸的形象,这几乎在每一任的教育部长都做过。这一次,希山更“开明”的提出,《拉萨报告书》的“最终目标”已随着时间而改变,华社勿猜疑担忧,但话题一转,依然为华小只能搬迁,不能增建(除了特别状况或选举来临前批准的)的事实辩护,说什么“优先搬迁,增建华小不是问题”,意思是否“增建免谈,需要时自然会给您一两间”?自阿都拉来台以来,已不止一次强调“强化国小,使其成为国民首选”,这样的策略调整,实际上不经意的透露出,所谓“不会忽略”其他源流学校只是权宜说辞。当在一个地区的华小或淡小面对人口迁移而面临学生来源短缺时,虽然政府一再保证不会关闭,但这类学校必然将“自然死亡”,要不然,须通过马华公会的“争取”,获得搬迁,最后成为政治本钱,向华社邀功。孰不知搬迁学校的转折,每搬一间,华社筹款找地找钱不说,还会面临各种行政的难题,几乎没有一间是无需华社大费周章才能建设完成。既然强调华小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何须“优先搬迁”,而不是如同国小般,按照教育需要的原则,在一定的人口与需求内,就增建各类型学校?

图借郭全强暗批现任领导人

尤其糟糕的是,希山借“表扬”郭全强(董总前任主席)来“暗批”现任董总领导的挑拨离间做法,完全透露出“愿意与董教总会面”的缺乏诚意。许多人都不会忘记,希山在《诉求》事件发生时,曾公开指责董总主席郭全强极端,并恫言发动巫青团员反制,如何如今却“赞扬”郭全强在处理《诉求》事件时中庸、稳重、睿智?玩弄如此两面手法,大概在政治权争之中时有所闻,但处理与民间的会面,大概只能说是把对方看成耍弄的对象,借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加分而已。

过去数十年来的经验与实证,加上希山在担任巫青团长时的纪录,只凭一句“勿猜疑担忧”,大概只有马华公会会接受(注:至完稿时,已从《当今大马》网站上看到马华公会赞扬希山开明,呼吁华社调整思维的新闻报道)。作为教育部长的希山,要见一个民间团体的代表,是易如反掌的事。只要拿出一丁点诚意,无需敲锣打鼓,选择性的通过最大华文报喊话,否则必然会引起更多的揣测与猜疑,万一最终见不上面,自然又会是董教总没有配合、没有诚意等等的莫须有罪名。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