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来函

从小就很纳闷,为何华小,甚至独中都禁止学生说方言。

这些莫名其妙流传下来的规矩,很少人会去思考这些规矩当初成立的目的,也就是问题核心——打从一开始就以为规矩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把方言给标签上“犯规”“坏习惯”许许多多的不良字眼。追根究底还是要寻回问题根源:为何华校禁止方言?

这问题实在很难获得解答,如果你去问长辈级的学者,或许他们的答桉都是“鼓励学生说华语”之类的标准答桉。这答桉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可能性的,因为在华小成立很久以前,也就是大马华人刚在这里落地生根不久,很多人都操着各自的家乡话,没有一个“标准”和“统一”的华语。于是华小就变成了一个起跑点,慢慢参照中国的“标准华文”,开始教导学生统一化的华文。渐渐地也要让学生说一口“标准”的华语,所以就在学校排斥了不标准的方言。禁止学生说听起来不统一的方言,从此达到学生“学华文,说华文”的快感。

另外一个小因素,也有人说是因为小学生说方言听起来很粗鲁,说华文就斯文有礼。这错觉,是牵涉到语言本身普遍给人带出来的印象。

每个华人都会这么觉得,当看到一些人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尤其是彷美国口音),第一印象就是:这人好“高级”好“专业”啊!

问题来了,怎么我们会有这样的错觉?为何说英语就“高级”,说华语马来语印度语甚至各种方言却带不出这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这就要探讨到我们从小接触各种语言的方式。

以英语为例,我们都是在电视上多接触到英语,像电影的超想象高科技,镜头专业的纪录片,素质高的电视剧等,带个给我们都是一种“高级”的感觉。现实生活中,能把英语说得流利的,多数都是教师、医生、律师这些常人眼中的知识分子,令人感受到“专业”的味道

曾经看过一集《非诚勿扰》,有一名男嘉宾上台自我介绍,接着很自豪地表示:我会说英语。当时我很哗然,说英语很了不起吗?在大马新生代几乎每个人都会说英语(只是有点Broken兼Rojak),怎么说英语也变成一个展现自己的方式了,这是全球上亿观众收看的中国相亲节目啊(孟非常说的)!之后在工作单位接触了一些中国外籍生,才知晓原来他们的英语程度不高,是在大马学生之下。

想起以前看过一个调查,像是说不懂怎样的英文程度,大马在亚洲是名列第一还是第二的。这还真有幸我们活在多元社会——和自己华人同志操英语感觉很恶,和印度人说英语就感觉通畅些了。其他很多单一族群的国家,都说着自己圈子内的语言,在生活中说英语要费上很大的功夫。其实只要随便想象就行了:想象整个大马只有华人,没有马来人、印度人、卡达山人、伊班人、印尼人、菲律宾人、孟加拉人,围绕在华人生活圈子里,我们有多少说英语的机会?

扯太远了,说回方言。我们听到方言,会感受到“粗鲁”的错觉,因为我们普遍都是在乡区听到方言。乡区的村民说话率直、直接,有那句说那句;并不会像城市的人说话转弯抹角、话中有话,优雅中又带点虚伪。另外,华人很多粗口都是源自方言,广东话最多了,连数字6、7、9都可以是粗口;标准华文里的粗口就听得少了。

好,以前鼓励小学生说华文,把方言拒在门外;现在新一代智能孩子没人会说方言了,再等几年后情况恶化,有人挑起这课题,一群人又会拉布条“家乡方言救亡运动”悲情地上报纸……谁的错?

UPSR没有考方言,教师是不会被容许浪费时间做这些和拿A没关系,没有意义的事情。莫让方言在大马熄灭,家庭是唯一最好的教育管道了。非社会主流的家乡方言,从小就必须开始讲,年轻人长大后是很难有学习家乡方言的兴趣——看看到处的家乡会馆,只剩下一群老东西撑着,没有年轻人滋润,夕阳凋谢只是迟早之事。

回到初衷,方言在华校遭到封杀,是因为要学生说一口标准华语;但毕业出到来社会的华校生,有谁会记着哪个是跳舌音,哪个需要变调,哪个是所谓的“标准”?既然达不到大马华校生说“标准华文”的效果,课本教学就需要改革,把无关紧要的垃圾废除,而不是一味灌输他国的“标准”。我们是马来西亚,有自己的多元文化,不必处处都依中国来作标准。而且中国连自己最有中华文化象征的正体字都能废除,创造出一群被阉割的简体字,本来就没有标准可言,根本不用盲目跟随。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