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新闻
马哈迪冒进摧毁政府制衡体制<br>前秘书:他并非拉萨属意人选

独家专访(一)

历任两任首相敦拉萨和马哈迪的新闻秘书的阿末慕斯达法哈山(Ahmad Mustapha Hassan,左图)断言,敦拉萨执政的年代是马来西亚最美好的时光,但其所奠定的治国基础却在马哈迪执政22年间全面被摧毁。

也是前马新社总经理的阿末慕斯达法,最近推出了一本新著《拆毁马来西亚——一个知情者对巫统、敦拉萨及马哈迪往事的缅怀》(The Unmaking of Malaysia---Insider’s Reminiscences of UMNO, Razak and Mahathir),揭露了他在政治与商业权力中心的所见所闻。

他先在1974年出任敦拉萨的新闻秘书,并在敦拉萨逝世后担任当时任副首相的马哈迪的新闻秘书。他也是马哈迪的侄儿,其母亲是马哈迪的姐姐。

经历丰富的阿末慕斯达法曾是一名资深的公务员、活跃学运分子、外交官、巫统政治领袖,并曾与多位著名企业大亨如陈志远、阿南达克里斯南(Ananda Krishnan)在商业领域打交道。

为此,他声称其新书由于详尽披露陈志远在80年代如何获取多多博采私营化计划(Sports Toto)以及其他商业计划,而被陈志远属下的 博得书行 所禁售。目前这本厚达282的新书,已经在各大书局热卖售。

《当今大马》以及《当今大马网络电视》特地与他进行独家专访,畅谈他在服务两任首相、商界打滚以及513种族暴动期间的经验和体会。

《拆毁马来西亚》将在明日(11月14日)于皇家雪兰莪俱乐部由前副首相慕沙希淡(Musa Hitam)所推介。

拉萨致力消除乡区贫穷问题

阿末慕斯达法称许,马来西亚在敦拉萨的领导下致力消除乡区的贫穷问题,并确保国家在独立时所制定的世俗与民主制度下发展。

“敦拉萨的概念就是要解决贫穷问题,这是最主要的议程。我国那时是一个世俗国,同时拥有监督与制衡制度,包括行政权、立法权以及司法权,而第四权就是媒体。”

敦拉萨在1971年于513事件后就积极推行新经济政策,以不分种族消除贫穷和重组社会经济结构为目标。

阿末慕斯达法也对比这两任前首相的性格。阿末慕斯达法指出,敦拉萨(左图)虽然出身贵族,但却是一个谦虚关心人民的领袖,把消除贫穷和维系国民团结视为主要使命。他也形容敦拉萨人缘很好,善于与人打交道,并准备聆听来自各方的意见。

反之马哈迪却是一个高傲和乖僻的人,不但缺乏朋友,而且在开会时常常摆出一张不苟言笑的脸孔。阿末慕斯达法在出任马哈迪新闻秘书后期与他闹不和,在屡次被马哈迪暗示另觅他职后,转任马新社总经理长达7年。

马哈迪视政府条规为一种阻挠

形容马哈迪“性子急躁”(A man in a hurry)的阿末慕斯达法指称,马哈迪(右图)在1981年开始出任首相后,逐一摧毁所有的政府监督与制衡体制,试图让马来西亚根据他心中的宏愿迈进。

“在敦拉萨的时代,还有监督与制衡的制度。不过来到马哈迪的时代一切就被拆毁了,他非常缺乏耐心,认为政府机构条规就只是用来阻扰他的行动和想法。所以,现在问题就出现了。”

他抨击说,马哈迪选择打造宏伟的标志性建筑物,反而忽略了急需援助的乡村马来人。

“马哈迪关注的不是人,而是产品或科技。他不在乎谁会从科技中受益,真正从科技中受益的群体,是从来不曾支持马来民族运动的城市人。”

马哈迪边缘化教师扶持企业家

他声称,由于马哈迪鄙视早期属于巫统骨干的马来教师,使到企业家在80年代后开始在巫统中掌权,导致金钱政治的涌现,丧失早年不计得失,为贫苦人民谋利的政治理想。

“我曾见过一些巫统代表。他们吸着3百令吉的雪茄,喜欢在特设的雪茄室内会面。他们只谈千万令吉的生意,不曾论及乡村人民的命运。”

“没有更好人选之下的抉择”

虽然马哈迪曾在《当今大马》的访问中,宣称他能成为首相都是因为敦拉萨的眷顾。但是阿末慕斯达法却有另一番见解。他认为,马哈迪根本不是两任首相敦拉萨和敦胡申翁的属意接班人选。

他表示,敦拉萨在1975年党选中在权力平衡的考量下,被迫无奈地将马哈迪列入其属意的副主席名单内,并在巫统大会上点名。而敦胡申翁其实更属意内政部长加沙里沙菲依(Ghazali Shafie)担任其副手。

“当时除了马哈迪,还有谁是来自北方?在东姑阿都拉曼之后,北方就没有出色的领袖能够称职了。马哈迪是没有更好人选下的选择。”

“如果加沙里是副主席,敦胡申翁将委任加沙里担任副首相,而不是马哈迪。我不认为敦胡申翁喜欢马哈迪,因为他很高傲。”

批阿都拉表现“雷声大雨点小”

在他的书中,阿末慕斯达法原本赞扬现任首相阿都拉(左图)上台后致力恢复敦拉萨的治国策略,并开始重视乡区的贫穷问题。

不过,在访问中,他在评估阿都拉的表现时却倍感失望,认为阿都拉后劲不足已经脱轨,未能成功修补马哈迪所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此外,他也认为,拥有公务员思维的阿都拉,未能成功建立本身权威发号施令,以驾驭全局。

“他开始时提出引人共鸣的口号,不是为我而做(work with me, not work for me),不过后来却毫无行动,我们虽然成功送太空人上太空又如何?”

他也不满阿都拉整日出国访问,没有耗费更多的时间留在国内,以探访乡区。

阿末慕斯达法也批评阿都拉政府的经济政策并不全面,虽然致力推出许多经济走廊,看似要改善乡区的经济情况,但实际上却只是为了应付大选。

“你无法期望凯里对阿都拉提出适当的劝告,因为凯里是在城市接受训练的。现在虽然有许多经济走廊,但是它们只是选举的伎俩罢了。”

现年31岁,毕业自牛津大学的凯里是阿都拉的女婿,也是政途前景倍受看好的巫青团副团长,被视为阿都拉的主要顾问。前首相马哈迪曾经揶揄阿都拉只是傀儡,凯里才是实权首相。

以下是独家访问的对答摘要:

你为什么把书称为《拆毁马来西亚》?为什么你要称它是第一本知情者的记录?敦拉萨和马哈迪之间有什么差异?

英国人在独立前只希望马来人务农,或者担任服务他们的书记,因此马来贫农完全遭忽略。直到我们获得独立时,贫农还是受到忽略,因此他们应该获得首要关注。

他们就是先行支持巫统对抗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然后支持独立斗争的一群人,而不是城市里的人。城市人在英殖民之下活得非常快乐,因为他们很富有。我在年轻时就对此有非常强烈的不满。

我不曾喜欢王室,因为吉打州王室永远高高在上,次一级的就可以担任县官,好像我舅舅马哈迪的人就可以成为书记。当东姑阿都拉曼担任首相,我就知道马来西亚会回到封建时代。在封建时代,没有人能违逆封建主所说的话。

不过,我们回来后却发现东姑和敦拉萨的概念就是要解决贫穷问题,这是最主要的议程。我国那时是一个世俗国,同时拥有监督与制衡制度,包括行政权、立法权以及司法权,而第四权就是媒体。但是,这些在马哈迪上位时,就或多或少被抛弃了。

就算在公共体制里有一定的条规,但是马哈迪非常没有耐心,认为条规就只是用来阻扰他的行动和想法。所以,我们现在就面对问题。

你称呼他为“急躁的人”

是!这就是我的看法。当他成为首相时,他可能在想‘我是成为首相年级最老的人’,可能认为他在明年就会逝世。但是,他最终掌政22年,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22年的时间应该可以完成许多东西,同时也可以摧毁很多东西。马哈迪从来没有探访过乡区。

因此,对我而言,开国之父们奠立了马来西亚的基础,一个互相容忍的马来西亚人......世俗的马来西亚,以及给于穷人首要关注。但是,马哈迪上任时却抛弃了所有东西。

马哈迪曾宣称他能担任首相是因为敦拉萨。你同意吗?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当敦拉萨在(1975年)党选前发表演词时,我是他的新闻秘书。他说要点名三个副主席人选,即东姑拉沙里、嘉化巴巴和马哈迪。我建议慕沙希淡,但是他却说不,并说要来自北方的副主席人选。当时除了马哈迪,还有谁是来自北方?在东姑之后,北方就没有出色称职的领袖了。马哈迪是没有其他更好的人选之下的选择。

虽然敦拉萨选择马哈迪担任副主席,但是他却未吩咐马哈迪去吉打解决在1974年于华玲发生的学生危机,反而是慕沙。这是为什么呢?他在副主席人选问题上毫无选择。但是,敦拉萨至少有计划来确保巫统领导层能顺利转移。在敦拉萨之后,马哈迪根本没有类似计划,他从没有策划接班人选。他要求所有东西都在其控制中,不会分享权力。

有个看法是说敦拉萨身边的人反对加沙里或哈伦(Harun Idris,时任雪州州务大臣)担任首相,因此决定扶持敦胡申翁。不过随着后者更改政策方向,导致这些民族主义者转向支持马哈迪。

加沙里也想成为首相,而他也曾竞选副主席一职,不过却落败。当时反对他和哈伦的人士包括多拉沙末(Dollah Samad,时任敦拉萨私人助理)、阿都拉马吉德(Abdullah Majid,时任敦拉萨私人助理)等人。加沙里也非常清楚这点。

在敦胡申翁担任首相时,他曾召见所有私人助理,以询问应由谁出任副首相一职。沙里尔(Sharir Ahmad)当时就全力支持马哈迪担任副首相,多拉却反而为加沙里力争。这是最好笑的一点(沙里尔后来与马哈迪反目)。敦胡申翁其实是想加沙里担任他的副手,但是后者却不是副主席。这是不幸的一点。

如果加沙里是副主席,敦胡申翁将委任加沙里担任副首相,而不是马哈迪。我不认为敦胡申翁喜欢马哈迪,因为他很高傲。

马哈迪是最年轻的副主席,为什么能超越比他的资深的副主席?

东姑拉沙里是一个花花公子,他那时还没结婚。我不认为敦胡申翁会要委任他做副首相。惹化巴巴没有太多的争议,主要在乡区活动,但是却没获得支持。因此,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马哈迪。如果当时的副主席是拉沙里、慕沙和马哈迪,那么副首相将是慕沙。

为什么你无法与马哈迪合作?

马哈迪有一些想法,但是却与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关注的是乡区贫穷和市区贫穷,以及种族间的融合。在这之前,我国主要是谈论如何重整经济来消除以经济活动辨别种族的情况,比如马来人就是贫农,商人就是华人,而园丘工人是印度人。我们要修正这个情况。

但是,当我们来到马哈迪时代时,他完全不注重这些。马哈迪的焦点从来不是人,而是产品或科技,他不会在乎谁从科技中受益。真正从科技中受益的群体就是从来不曾支持马来民族运动的城市人。

自从马哈迪掌权后,马来老师就在巫统内被边缘化。对他而言,这些马来老师未曾受过教育,他们不是来自大学,因此企业人士便开始进驻和控制巫统。他们只是在乎自己的利益,当他们说扶弱政策时,他们不是想到穷人,而是在说自己。

我曾见过一些巫统代表。他们吸着3百令吉的雪茄,喜欢约在专设的雪茄室会面。他们只谈千万令吉的生意,他们不曾谈及乡区村民的命运。对我而言,马来西亚已不是原来的面貌,因此我称这本书为《拆毁马来西亚》。

你会认为自己是个愤怒的老人吗?

愤怒和失望。我不是为了自己才这么说,而是为这个国家才这么讲。这国家有自己的愿景,我曾以为马来西亚就会好像美国、英国般,但是我们却还是这样糟。所有宏伟建筑如双峰塔就只是一个标志,不会协助这个国家向前发展。马哈迪就相信这些标志,不实际的东西。

我告诉你一个书中没有提出的例子,当马哈迪在亚罗士打成为一个私人医生时,他就先找来一个车子,并雇请华人担任他的司机,从一个甘榜去到另一个甘榜。因为,他在新加坡看到爪哇富豪雇用华人成为司机,而现在就有华人为我驾驶,这就是他的思维,不是一个成熟人应该有的思维。

马哈迪在担任首相时曾暗示你离开。为什么马哈迪不喜欢你?

不!这在他担任副首相时就开始了。因为我不会奉承他。我认为他是错时,我就会开声。这就是领袖的问题,他们只能听进朋党的话。因此,他才会暗示我,叫我去找一份新的工作,如为何不去当记者?

我后来知道多尔蓝里(Dol Ramli,前马新社总经理)将会离开马新社。我便问马哈迪是否可以去马新社,他说可以。

你在书中提及敦拉萨比较开明,而马哈迪则比较高傲,喜欢炫耀其权力。你可以分析更多敦拉萨和马哈迪性格的差异吗?

敦拉萨伟大之处就是愿意聆听我们的声音。每当到海外出访时,我们全部就会一起吃早餐,就算你是记者或秘书。我们可以有说有笑或提出问题,就算多么不可思议的言论,他都不会谴责你。他是一个比较让人觉得舒服的人,但是马哈迪不是。

每当我们到海外访问时,马哈迪只会与妻子一起吃早餐。当他步入会议室时,就会严肃的坐下。当他提出问题时,没有人愿意开口说话,空气中的冷漠根本没有被去除。敦拉萨却不是,每个人进去开会时都会感觉很开心。

马哈迪非常孤僻。如果一个人很孤僻,那么他是害怕结交朋友。马哈迪的人格不完整,他不曾参加任何的运动,所以没有什么朋友。你告诉我,谁是马哈迪的朋友?没有人是他的朋友。达因(前财政部长兼巫统总财政)本来也不是他的朋友,还是我介绍给他们认识的。

经过4年,你怎么评估现任首相阿都拉的施政成绩?

我感到失望。

为什么?

阿都拉有一个很好的开始。他开始时提出引人共鸣的口号,不是为我而做(work with me, not work for me),不过后来却毫无行动。我们虽然成功送太空人上太空又如何?

我以为他会花费多一些时间探访乡区,但是却没有!他花费更多时间在国外。他有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现在已完全脱轨。

你能不能说他还没有准备好?因为阿都拉曾在马哈迪宣布退休时要求他再继续担任首相数年。

如果你在那个位子,你必须随时准备好。我想伯拉有点不情愿,因为他曾是公务员,只需遵守上头的命令,而他现在必须下指令。但是,他又不是获得大家的一致共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部长说废话,纳兹里、三美维鲁…… 他们甚至控制首相!

我不确定他是否还控制他的队伍。他是队长,应该有能力确保队伍能以共同姿态示人。我想他不曾梦想成为首相,就好像敦胡申翁,他只是受托成为首相。

你是否赞同阿都拉受到"第四层楼顾问",即凯里的影响?

这是可能的,因为伯拉拥有公务员的思维。他需要一些人来给予他意见,而最亲近的人就是凯里。所有凯里建议的东西,他都会同意。

阿都拉想要回到敦拉萨消除贫穷的政策,你是否认为他已经失败了?

伯拉缺乏能够从全面角度,而不是只从一个方向看事情的顾问。你无法期望凯里对阿都拉提出适当的劝告,因为凯里只在城市接受受训练。现在虽然有许多经济走廊,但是它们只是选举的伎俩罢了。

明日独家专访(二):与商业大亨们打交道的快意恩仇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