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行动党呈现多元需要去华语吗?

文:邹宇晖

民主行动党成立于1966年,经历几许风雨,始在308和505大选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击败宿敌马华和民政党,在槟城、霹雳及雪兰莪第一次实现政党轮替,并且在国会否决国阵的三分之二优势。

在安顺补选之前,行动党在2006年砂拉越补选过后,都是屡战屡胜,对手的白区都变成了黑区,几乎是战无不胜,火箭在过去8年依靠强大的民意委托,继1990年后,再次成为马来西亚继巫统之外的第二大党,中选的议员不只涵盖各大民族,也横跨东西马,拥有的国州议员将近150人,创造了行动党建党以来最辉煌的年代。

在这辉煌盛世的背后,行动党却有一个历史包袱始终无法放下,那就是行动党始终是靠华人为主的领袖和支持力量在马来西亚政坛立足。

“华人政党”或“华人沙文主义政党”一直在513事件后不断被巫统标签,以打击行动党在1969年大选后逐渐崛起的政治力量,让行动党只能在西马的城市华人区如吉隆坡、怡保、马六甲和槟城等地扎根。

无可否认,建党至今将近半个世纪,行动党还能够坚持到今天,来自非马来人(主要是华社)的支持力量是主因,308和505的华社支持力量更是冲到最高峰,让行动党几乎囊括全马华人选票占多的选区。

开拓新的政治版图

然而,冲到最高峰的华人选票,赢尽所有的华人选区,也就意味着行动党的政治势力已经达到饱和点,面对突破的瓶颈;因此,需要开拓新的政治版图,进一步扩张行动党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为入主布城部署,而一直被视为行动党噩梦的马来选票就是下一步要走进的战场。

为了抹去巫統的标签以进一步接近马来社群,消除马来社群对行动党的恐惧,行动党在308过后便进一步调整党的战略和战术,包括签署认可联邦宪法里马来文为国语,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 以及152条文土著的特殊地位。

此举被视为民联的“基本共识”以反击巫统玩弄的种族主义手段。民联过去6年就是活在对抗巫统“反马来人”的论述中,疲于奔命。

不管是公正党、伊斯兰党还是行动党,在面向马来社群的讲座都是以“消毒”为主,鲜少提及民联建国的理想,民联进入巫统的战场消毒,但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关和朋党媒体,民联根本就是以卵击石。五月五大选的成绩证明,巫统的种族主义言论和政策依然在半城乡和郊区取得效果。

五月五选举过后,民联内部出现一种论调,指行动党群众大会过度高调,导致马来人害怕“代表华人的行动党夺权”,因此伊斯兰党和公正党所竞选的郊区出现马来选票回流给国阵。

藉用国语呈现多元

巫统的抹黑,盟党的压力,加上精英社会的刻板印象,让行动党极欲粉碎马来票房毒药的决心更为坚决。

2012年1月,在沙亚南召开的行动党党员代表大会,上台的辩论代表,全部都用国语或英语进行辩论,也有领袖以此现象,向媒体喊话,宣称行动党大会可以全部代表用国语辩论,证明了行动党不是反马来人的政党,是一个奉行多元原则的政党。

行动党在多元的呈现上的确做了非常多的努力,许多活动和讲座,不再以华语为主要媒介语,而演讲人的安排上,也尽量有三大种族,而非只有华裔,布条也不会只有纯中文,必须至少双语呈现。在刚结束的安顺补选选前之夜,当晚的马来文演讲者多过华语演讲者,华语演讲者上到台上也以双语发言,与过去行动党的大部分纯华语和方言讲座有很大的差别。

然而,从308的惊喜海啸到505的狂胜再到安顺补选的落败,我认为,行动党在追求多元身分认同过程中,陷入了迷思,值得大家深思。

国语优先才是多元?

首先,行动党作为一个大部分是华裔党员的政党,华语华文的使用率自然高过国语的使用。308后,行动党在选战和政党活动上特别注重语文使用的敏感性,大大减低华文字的使用度,所有公开场合,主题和口号必定要求国语字大过其他语文字,否则将会被否决。

从语言的应用来检验,多元一定是马来文优先吗?这是一个关乎技术性和原则性的问题。

行动党领袖和基层应该要有共识,马来文字大于中文字/其他语文的应用,马来语多于华语/其他语言的应用,或能够三语并用、五语共存(包括伊班文和卡达山文)是属于技术性的问题,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语文的应用应该随环境和策略弹性处理,不应该强制或硬性规定“马来文”必须在任何场合、任何策略高于一切。

政治口号的布条,不是一定要马来文大于中文,才叫多元;党代表大会,不是党代表就一定要上台辩论说国语或双语,才是多元。如果单纯只说华语,就是华人沙文主义?如果单纯只在面书放华语帖文,就是不够“马来西亚”人吗?

部分领袖和党员因为马来话不灵光而不敢在党的场合公开发言,证明了行动党近年来为了突显“多元”所作的调整,引起党员的不安。

行动党的心理障碍

据我近期观察,党内有许多党员和领袖非常抗拒纯中文的活动或布条,但如果活动出现单语使用淡米尔文、伊班文或卡达山文,我们却会表现得非常欢迎。扪心自问,今天一个华裔党员在党代表大会用纯华语辩论,他会不会遭到有色眼光看待,认为他“Too Chinese”?但是如果一名伊班族领袖上台只用伊班文致词,即使我们听不明白,我们也会给予他热烈的掌声,绝对不会有人说他“Too Iban”,反而会认为这为行动党增值。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如此抗拒“纯中文”的使用?我们不是很骄傲地宣扬自己如何捍卫华小和独中在马来西亚茁壮成长的吗?我们不是因为在执政的州属制度化拨款予华小和独中而感到光荣吗?为什么单单讲伊班文是为党增值,只讲华语却不能为党增值呢?

过去多年巫统标签和抹黑行动党是沙文主义政党的策略,已经成功的把行动党逼去一个死角,它让行动党人内心产生非常大的心理障碍,那就是需要通过使用更多的马来文和其他非华文,甚至减少参与纯华社的运动来反击自己不是沙文主义政党。

忽略单一族群运动

我们必须坦承,诸如反对不谙华语校长执教华小、保义山运动、反对教育大蓝图等华教运动、行动党都不再像以前一样,旗帜鲜明地参与整个运动,甚至在一些议题如英文教数理没有统一的立场;我们现在更热衷的议题是反贪腐和追求良好施政,因为这些议题不分族群,没有被巫统抹黑的借口。

然而,当被视为国家重要制衡力量的反对党都只关心跨族群的议题,只因为关心和过度参与单一族群的抗争运动会引来巫统的种族主义反击时,谁来关心和捍卫这些属于少数族群面对的问题呢?

我们在净选盟集会看到友族的参与,心理非常踏实,然而在保义山的运动或反对教育大蓝图或者反莱纳斯的集会里,当我们看到只有清一色黄皮肤人的参与,我们就有些许不安。

问题是,为何我们要感到不安?为什么抗争就一定要跨族群?不是跨族群的抗争就不是抗争吗?没有马来人参与的华人保义山运动就不合理吗?那为何以前我们可以坦荡荡发动保卫三宝山运动?我们的领袖以前甚至可以为了捍卫华小的完整性而不惜锒铛入狱,难道那时巫统没有抹黑行动党是种族主义政党吗?为什么现在的行动党,比起以前的行动党,在捍卫侵蚀多元的霸权魔掌下,丧失了那种勇气和决心呢?

多元色彩应更强烈

作为一个捍卫多元原则的政党,行动党应该定义多元为接纳所有肤色的民族、鼓励所有语言的使用和保护各种文化的传承。多元的对立面就是同化,巫统1980年代扬起“一个民族、一个语言、一个文化”的大旗,就是为了把国内各民族同化,像泰国和印尼一样,消灭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语言

行动党虽然是打着社会民主主义的旗帜立党,但在现实政治上,很明显的,行动党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是靠着反巫统“一个民族、一个语言、一个文化”,才获得非马来社会的大力支持,为今天的盛世奠下了基础,而当年的积极抗争也保住了马来西亚多元面貌的香火。

行动党的多元色彩应该表现得更强烈,而不是随巫统的舆论起舞,被攻击是华人沙文主义政党,就拼命突出自己是用国语开会、用国语辩论、用国语书写,这不是多元,而是变相的文化语言霸权。

相反的,行动党应该鼓励所有领袖和党员,在任何场合使用自己觉得最能表达的语言,以及在重要的场合像以前一样,准备翻译员,不要让“不精通马来文/英文”成为党员互相沟通的绊脚石。

此外,除了欢迎不同肤色的党员,行动党也应该在党章列明马来文、华文、英文、淡米尔文、伊班文及卡达山文为党的官方语言,体现行动党捍卫多元的价值,而不是因为惧怕巫统抹黑,拼命“去华化”来粉饰多元,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恰好跌入巫统一直想要同化马来西亚各民族的圈套。

捍卫党的核心价值

一个党,是不是全民政党,不是看党员什么肤色的人最多,也不是一定要减少非国语的使用性,而是党的理念和意识形态有否为全民而斗争。行动党可贵之处在于,即使是由多数非马来人组成,但是多年来却能够不分族群宗教,捍卫全民的权益。

我们要记得,捍卫多元是行动党追求“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核心价值。

行动党追求的“全民政党”绝对不是巫统那一套同化政策,也不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英文至上主义。民主行动党从创党到现在,就是要确保每个不同肤色的人,在这片天空下,毫无恐惧和心安理得地使用自己熟悉的母语、自由信仰追随的宗教、发扬各自民族的文化。

只有落实多元、尊重多元、保护多元,马来西亚才能真正摆脱种族和宗教政治的枷锁,各族才能团结互助,共存共荣。这项艰巨的任务,行动党应该视之为永远的使命,才能打造真正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

编按:作者邹宇晖是美律区州议员暨社青团大专事务局主任。此文原载于2014年7月份的《思想战线》,原题“多元:行动党的核心价值”。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