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的其他作品
mk-logo
公告
告社会人士书:华团亟需民主化革新

我们是一批服务于华团、华教机构、文教组织,乃至从事时政与文化评论的人士,对于隆雪华堂执行长陈亚才骤然辞职一事,深感震惊与遗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惟隆雪华堂,晚近部分华团、华教组织的发展趋势,着实让人担忧,我们认为有必要疾呼公众关注和讨论,以便推动华团、华教组织的转型与改革。

华团头家模式弊端

隆雪华堂向来是华社公民社会的重要推手,是传统华团迈向非政府组织公共化运作的表率。然则此次陈亚才毅然离开耕耘十二年之久的工作岗位,却深深暴露了华团积习已久的组织弊端,董事与行政部或秘书处之间常有理念不合与权责不符之间隙,最终导致后者选择离去。

理念差异与路线争议乃属组织之常态,本可以在内部以理性、平和的方式协商讨论,凝聚共识,订出符合公益的策略方向,然而以华团现有的组织形态,却使得我们不敢如此乐观。

华团机构内阶层化的不平等结构,董事会或理事会俨然商业之“头家”,万事都得待其说了才算数;加上欠缺民主与法治之弊病,往往使得行政部与秘书处人员不受尊重,容易成为理念争议的牺牲者,屡屡造成组织内人才之流失。

一直以来,华团对本国社会改革发展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然其内部领导管理文化长期存在着家长制、封闭和私向授受的弊端,反之公共化、透明化、专业分工和问责文化等一切现代公民团体所重视的核心价值,不是束之高阁,就是蔽而不彰。可见传统华团历来的生意人、老板主导决策的模式,已不合时宜,与当代公民社会组织管理相悖,亟需改革转型。

华团失去改革方向

上述组织弊端向来隐忍不发,因此未获社会正视与讨论,相关案例所在多有,早在一年前,林连玉基金亦有行政主任与高级执行员数人因理念不合静默而去,兹不赘言。更早在2009年,新纪元学院院长柯嘉逊草率地不获续聘,更已是暴露华教组织的弊端。

除此之外,华团、华教组织近年已败象显露,先有董总领导人颟顸专断,以致逾十年空转,华教改革大业停滞,其后爆发一年余的内部权争,牵动华社上下,导致分崩离析,令亲者痛,仇者快。另有华团则是,难忍青年志士异议,固步自封,以致组织老化,无能引进执事人员,乃有董事回锅充当行政之首,此皆非健康之发展,反映青黄不接,阻绝接班之安排。

2008年308大选后,政局大变,萌发改革良机,然则华团、华教组织却因陷入内耗或瞻前顾后,或缺乏魄力与战略眼光,未能顺应潮流,主动提出改革议程,引领社会前进,以致种族政党及其代言人气焰高涨,以种族宗教之大蠹反扑社会改革之议程。华团失去改革方向,已是无可否认之事实。

族群思维妨碍转型

此番种种之关键乃是华社惯有之思维陷入族群之框框,以为华社内部乃是铁板一块,以排他之态对抗国家与他族之侵害,实则忽略内部亦有多重的社会利益分化,攸关不同个体与社群的价值与利益。例如,家长组织之崛起,挑战华教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师伸张权益,抗议缺乏工作权益保障;独中校长抗议董事之不当干预校政;独中董事坚持盖大楼,引发校友抗议等等。

换言之,上述问题并非是族群社会一己之问题,攸关现代社会机制之建立,需有国家民主政治与社会开放背景的设置,当中涉及的现代化管理、适当的资源配置、理念传承、权责机制、内部民主制衡等因素,需要广大的公民自觉参与,启动制度转型。华社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反映的是制度缺失,社团组织的转型失败,反衬公民社会的积弱与难产,进而危及国家民主转型的进程。

于是,我们见到华团、华教组织已经日渐自外于社会改革大潮之外,与时局发展脱节,难引起新生代的关注,更不要说接受感召而参与。然则,这亦是一恶性循环,华团愈是保守,公众愈是远之,公众愈是远之,华团愈是缺乏监督而腐化。

推动转型的数方案

以上议题千头万绪,问题症结重重,一时难有提纲挈领的解决方案,甚至因既得利益与僵化结构,难以找到改革的着力点。我们不敢奢望区区谏言,能有多大效应,惟坚信站在历史关键时刻,有必要提出一己的批判与思考,充当后来者的踏脚石,权作过渡时期的准备。

我们谨此提出以下议题和观点,希望引起讨论:

一、华团、华教组织应该重建董事/理事与行政部的“战友”关系,而非上对下的主雇关系。

华团作为非营利的公民团体,领导的分工应尊重专业,并充分授权,应该尊重行政专业,赋予行政人员、前线工作的执行员一定的谘询权、决策权,且接受公共监督和问责,避免出现有权无责或权责不符的人治局面。

公民组织行政部或秘书处人员乃是组织健全发展核心之一,并非仅限于文书处理之责,不该因受薪而被矮化,实须给予机会以积累知识与历练,成为华团转型、社会改革的中坚分子。

攸关组织内的工作规章与福利细则,应该遵循协商原则,共同拟定之,而非单方面执意修订或废止相关条文,伤害劳动权益。

二、华团应检讨章程,强化民主与法治内容,同时选举制度应重视公平与透明。应鼓励领导方针、执行力与路线之争,而非人事与权力之争。应该强化自我排解疑难的能力,形塑解决内在冲突的机制,避免因权力争夺,导致践踏规章,摧毁组织。

三、攸关组织大方向,应该定期召开圆桌讨论,谘询公众与相关专业意见,避免内部僵化,忽视社会意见。平日则应重视策略研究、重视人才培训,培养接班人。

组织大方向、重大争议应该提升为理性的公共辩论,一方面启动内部民主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回应外在局势挑战,目的在于启发公民自觉,高扬议题领导,以议题启动改革讨论。

四、公众应该自发参与结社,虽然未必一定要加入华团、华教组织,但应该开拓各种社会议题与价值,站在个别岗位发声,与华团组织对话,相互砥砺,形成良性互动与监督,促进资源共享与彼此的发展。

结语

华团、华教组织是华社的历史文化资产,其多样性也是现代社会保存社群自我认同与文化价值的一大遗产;1985年的《华团联合宣言》、1999年的《华团大选诉求》更是宝贵的公共理念,值得继承与创新。然而,华团也面临时代的挑战,需要寻找新时代的定位。面对国内政局之变迁,华团、华教组织应该积极与公民组织互动,探讨语文、文化与民主转型之关系。

我们上述的思考并非仅限于隆雪华堂当下之问题。然而,隆雪华堂曾是华社进步公民运动的先驱,眼下执行长出走之事件,亟需正视并检讨个中的难局,才不负社会的托付与众望。我们希望隆雪华堂领导层珍惜其长期成立起来的公民团体社会形象,尊重秘书处行政工作的专业,继续维持有效运作,以达致华团转型,推动公民社会发展。

若执行长之离任已成定局,我们呼吁审慎遴选新的接班人。我们不能接受倒行逆施之作为,例如由董事代施执行长之职务,或变相成立小组,接掌行政单位,形成职务与权力混合不分之情况。我们认为,成功的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机构,取决于对公共事务的热忱。身为推动者的秘书处,其实是创造优质稳健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聘任拥有热忱、值得信赖,且具使命感、优秀社会经验、丰富专业知能等特质的贤能人士担任行政主管,才能事半功倍,永续经营。

联署人:

01.莫泰熙
02.辜燕华
03.庄华兴
04.叶瑞生
05.黄集初
06.黄祯玉
07.许德发
08.魏月萍
09.刘敬文
10.王国璋
11.黄进发
12.黄国富
13.曾维龙
14.何启才
15.傅向红
16.张集强
17.翁诗钻
18.杨善勇
19.梁胜义
20.张绪庄
21.张秀玲
22.廖永立
23.陈丁辉
24.潘婉明
25.蓝中华
26.吴小保
27.郑文辉
28.叶兴隆
29.黄文慧
30.丘雪梨
31.曾剑鸣
32.潘永杰
33.江伟俊
34.杨两兴
35.蔡长璜
36.曾丽萍
37.张玉珊
38.吴振南
39.赖康辉
40.李淑炜
41.卓振宏
42.曾慧玲
43.周小芳
44.黄翠妮
45.谢光亮
46.梁友瑄
47.张溦紟
48.廖珮雯
49.苏颖欣
50.陈沛文
51.杨洁
52.雷秋明
53.黎振雄
54.苏淑桦
55.谢伟伦
56.李成钢
57.林奕慧
58.叶秀晴
59.包久安
60.黄麒达
61.颜育霖
62.萧佳盈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