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反思跨族群论述——<br>人民主权或马来主权?

【华教节特辑】

虽然笔者曾经参与上世纪60年代(1964-1966)南洋大学学生运动,过后也涉及马六甲阿沙汉工潮(1966-1967)及参政(1996-1999),但论及跨族群的实践与困境,我选择以华教运动作为讨论的议题。

这不仅是因为我在董总服务为时较久(1977-1989,1996-1999,共15年),对董教总及各主要华团领导机构维护民族语文、教育和文化的斗争过程,有较直接的参与、了解或关注;更重要的是,华教运动在本质上是多元语文、教育及文化与单元囯家政策之间的抗争,是否能够获得妥善的处理和解决,对我囯的族群关系将起着十分关键的影响。

众所周知,自囯家独立以来,巫统就一党独大,通过联盟和囯阵实行各项土著主义的政策。这包括以消灭华、淡语教育源流为其“最终目标”的囯家教育政策、以马来文化及伊斯兰价值为主体的囯家文化政策,及以扶助土著为目标的各项经济政策,而不是实施跨族群的扶弱政策(affirmation action)。

其实,巫统自1946年成立以来,就喊出“马来人万岁!”(Hidup Melayu)的口号,以取代当时马来左翼联盟——人民力量中心(Pusat Tenaga Rakyat,简称PUTERA) 的“人民万岁”(Hidup Rakyat)口号。

巫统鼓吹马来主权

经过70年的演变,有关马来君权、马来特权、新经济政策、伊斯兰作为联邦宗教,及马来语作为国语和唯一官方语文,已经成为巫统及马来极端主义者鼓吹“马来主权论”(Ketuanan Melayu)的法宝。

目前,大概不会有人去触动君主立宪制,但近来苏丹王权(特别是作为伊斯兰宗教首长的权力)有膨涨的迹象,是值得注意的。而马来语的国语地位,在作为各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这个意义上,应该没有多大的争议。但这几十年来的事实是,巫统通过联盟/国阵以马来语作为国语和唯一官方语文的地位,来推行单元语文与教育政策,严重违反了各民族语文教育平等的原则。

至于马来特权,宪法153条赋予元首权力以确保马来人及沙巴和砂拉越土著在民事服务、公众奖学金及公立教育机构中,享有一定固打的特殊地位(Special Position),而不是什么特权。经过了超过半个世纪,这项政策早就应该以跨族群的扶弱政策来加以取代。

伊斯兰作为官方宗教,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压制也早有定评,但最近巫统与伊斯兰党联手,由哈迪向囯会提呈修改355号法令的个人动议,毕竟让非穆斯林深感不安。

加以伸张人民主权

自从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展开“烈火莫熄”政治改革运动以来,在“人民主权论”的冲击下,“马来主权论”原来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嚣张。但最近丑闻缠身的首相纳吉因为不愿下台,竟与哈迪联手,大打种族和宗教牌,使囯内族群关系又告紧张。

无论如何,“马来主权论”毕竟是赤裸裸的马来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思想,不利各族人民的团结。因此,在“马来主权论”横行之际,华教运动的参与者,被视为华人沙文主义者和极端派加以打压,是很自然的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跨族群的工作自然十分难以开展,在主观条件不足和意愿不强的情况下,有关工作自然就更加乏善可陈了。无论如何,“人民主权论”最终还是一定要加以伸张,但要加以改变现状恐怕不是短期间可以办得到的。

跨族群仍是“想像”?

而跨族群究竟是形式、手段,抑或公民社会运动的理念与目的?第33届全囯华人文化节论坛主题为“多元社会与跨族群想像”,显然跨族群还只是在“想像”的阶段,说明它还是有待建构与落实的目标。

以上述华教运动为例,它的“目的”是维护华族接受母语教育的权益,它根据的“理念”是接受母语教育是不容剝夺的人权;而它所采取的“形式和手段”主要还是族群内的动员——开抗议大会、通过议决案、发表声明、向当局提呈备忘录及发表宣言或发动签名运动等,鲜少采取“跨族群”的形式和手段,以争取友族的谅觧和支持。

这也许是华教运动,至今未能在超族群的意义上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多元社会固然有它的问题,但必须认识及承认它可以是一种资产,而不是负担。

我囯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或是土著与外来者的关系;而是共同反英抗日、争取囯家独立、共同建囯的兄弟民族,应视为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败俱败。

因此,必须真正落实民族平等、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民主协商等𠩤则,以解决族群间的差异及非对抗性的矛盾。

跨族群工作不应流于形式或止于社交及亲善活动,必须着手处理各族群间一些棘手,甚至敏感的课题或一些突发性事件,在这方面,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GBM),是近年来跨族群工作较有成效的范例,值得学习和效仿。

公民集体政治认同

在目前的政治困境中,在公民之间形塑集体政治认同,并推展民主政治秩序越突显其艰巨性。但无可否认,在我囯历史的进程中,确实也出现过一些政治共识。例如马共领导各族人民开展抗日卫囯战争、反对英美帝国主义、争取囯家独立、反对巫统主导的联盟/囯阵、支持社阵/替阵/民联/希盟、支持两线制及政党轮替等等。

无可否认,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取得历史的一些进程;而斗争的成果,也往往为既得利益者所篡夺。而最为残酷,但必须面对的是,往往必须经过无数次的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前的政治格局十分复杂,让许多人彷徨失望——伊党背弃民联,诉诸种族与宗教与巫统暗中结盟;希盟内部矛盾不断,士气不高,让马哈迪等人加盟,也引起原则与机会主义的争议;囯家体制的全面崩坏,恶法的横行,选区划分的进一步操弄,通过选票改朝换代的可能性越来越不乐观……

我们要效仿阿拉伯之春的颜色革命,以实现马来西亚之春吗?前车之鉴也令人却步。大马政改之路看来还需要经过一番折腾,既然无法一蹴而就,也只好准备打持久战了。

建构论述集体反思

至于各社群內部应认如何建设论述,以开拓跨族群文化交流的公共领域,笔者认为涉及的人力物力自然十分庞大,这至少涉及课题的监定、资料的收集、研讨、观点立场的确立、撰写与出版等。

因此,华团重要文献,如《全囯华团囯家文化备忘录(1983)》、《全囯华团联合宣言(1985)》、《1999年大选诉求》等,都是由当时各有关华团共同负责,在秘书处的协调下,临时广揽我囯各大专院校及文教机构有关领域的友好专家学者,成立小组加以完成的。

这些重要文献在提呈给有关当局之后,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有关论述在推广、跟进、加强、落实和与时俱进等方面由于各种因素,似乎都无法顾及,看来是更新与加强各有关论述的时候了。

华团主要领导机构有必要恢复有如当年15华团领导机构的团结局面,汇集经济与人才等资源,优先处理一些当务之急。例如,加强母语教育作为各族人民应享有的基本人权的论述,开展跨族群的交流,以阻止巫统强行其单元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

同时,让各源流学校在建校、拨款、教学媒介语的使用等方面得到更公平的对待;华文独中和大专院校,在建校及自由使用媒介语方面,至少应该享有和其他私立学校(例如囯际学校和以英语作为媒介的私立大专院校等)一样的待遇。

时至今日,己经有数以百计的外囯大学,包括许多比我囯更加著名的大学,都己经承认统考作为入学资格,如果政府有诚意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照这些学校的惯例行事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诸多为难?为了配合“人民主权论”的战略需要,跨族群共识和论述的建设,在现阶段显得特别重要。这方面,行动方略这几年来的一些实践经验与取得的成绩值得借鉴。

跨族群合作的基点

另外,在跨族群论述中,除了以民主人权作为合作的基点,也应基于自由、公平、正义及以民为本等价值,打破族群的区隔。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及影响力的主要华团领导机构,应该起带头作用,认真制定和落实可行的跨族群工作计划,必要时应增聘具有双语或三语及公关能力的专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有关机构的重要声明和论述亦应以双语甚至三语发表在大众传媒或有关机构所设的交流平台,以面向各族群,促进族群间的了解和逐渐形成共识。

如果说“马来主权论”已经把我囯人民分裂成马来人与非马来人、土著与非土著,破坏了我囯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和谐,那么,不论如何艰辛、长远和困难,更加平等、公正与合理的“人民主权论”最终一定要取而代之,为各族人民带来与大马囯情相符的多元与开放、和平与安宁。


本文为林连玉基金2016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之一,今年的特辑主题是“反思建国60周年”以及“如何扩大争取公民权益”,由林连玉基金组稿。本文亦曾在第33届全囯华人文化节论坛“多元社会与跨族群想像”发表。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