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认识新书《日本军政下的马来亚》之作者--陆培春先生的人都应该同意,他是一位非常斯文的人,讲话时总是不急不燥,也不煽情,而且,他还习惯笑脸迎人。

不过,他同时给我的印象又不象多愁善感的诗人或优柔寡断的“白脸书生”,相反的,我可以从他的眼神,脸部肌肉结构,肢体语言和讲话时反映出来的思维状态,感觉到一股阳刚之气。

几个月前,我去他在吉隆坡苏丹街的办事处,找他谈谈他在日本留学和工作长达25年的经历。他还告诉我说,他和两个日本女人相爱过。不过,第一个离了婚,第二个现在还跟他和2个已经长大了的儿子在吉隆坡定居。

在他还没有分享他的旅日25年的经历前,他的一位日本朋友突然从外面跑了进来,用我听不懂的日本语跟他交谈。我闭起眼睛听他们对答如流,真的感觉到自己彷佛身在东京或名古屋,而不是吉隆坡苏丹街。

华文报“日本通”

他的办事处的书架除了摆有不少中英文书之外,也置放着很多日文的刊物,特别是有关日本高等教育的资料。原来他现在经营保送我国年轻子弟去日本深造的专业谘询服务,也继续替《南洋商报》著写有深度的日本评论。

今年58岁的陆培春先生於1947年出生在雪兰莪州的双溪毛糯,在1964年从吉隆坡的循人中学毕业。他於1973年赴日本留学並从1978年开始兼职新加坡《星洲日报》及后来的《联合早报》的驻日特派记者。他也在1989年成为《联合早报》的日本问题专栏作家兼任日本的驹泽大学和山梨学院讲师,分别讲授“国际报道论”和“亚洲与日本论”。

据现已退休的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前国际新闻组主任郑昭贤说,陆培春先生是马新华社两大“日本通”之一,另一位是卓南生。宝刀未老的郑昭贤已经加盟《当今大马》中文版的专栏作家行列,与新一代的马来西亚人分享他在华文报界服务几十年的各类的个人经验。

郑昭贤也说,他还记得陆培春先生时常带他的日本朋友拜访华文报,向他们讲解华文报的历史和营运。同时,一有机会便用日语告诉他们,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马新对两地人民,特别是华人,所造成的严重肉体与心灵伤害。

我自己从留学澳洲返国后投身政界,报界和学界十余年来,一直拜读陆培春先生对日本政治、文化、历史与社会的分析,从中受惠不浅。

就事论事治学精神

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右派思想,陆培春先生的文章显示他的坚定道德与政治立场。但是,这並不使他停留在纯以空洞口号声讨日本右派的阶段。他时常很冷静地对日本的政治、文化、历史与社会进行具体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与物件的实据研究与思考。

最难能可贵的是陆培春先生的就事论事的治学精神,在他立场坚定地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右派思想的同时;他也不模糊地肯定日本好的一面。

他的文笔和思路也往往反射出其刚直的个性。

适合当侵马史实入门读物

所以,当我一听到陆培春先生出版了中文版的《日本军政下的马来亚》,便放下公事,再到他位于吉隆坡苏丹街的办事处拿了一本先读为快。《日本军政下的马来亚》也以日文出版。

《日本军政下的马来亚》虽厚达238页,而且实据资料很丰富。但是,由於陆培春先生当过名报特派记者,文笔精简老练,所以章节分明,图文並茂,其可读性可说非常高。不只适合马新两地的青少年作为认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马新史实的入门读物,相信也会对中台港澳的各年龄阶层人士产生扩大视野的作用。

陆培春先生也在书中附录了他参考过的中日英3种语文的文献, 包括陈平和李光耀的回忆录以及两部极为珍贵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多位男女战士所撰写的抗日游击战战史,即《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和《马来亚人民抗日斗争史料选辑》。

补助其他读物,体会更深刻

不过,作者和读者若能进一步参考1997年出版的《血碑增补本》,相信会对更多的马来亚共产党人和抗日英烈,如张元豹 (黄诚,黄石),李良(白衣),黄伯遂(林江石),张克夫和杨秋容(小八)等在新加坡沦陷期间所经历的苦难与悲愤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马来亚风云七十年》(2000年)和张天带(张佐)个人回忆录《我的半世纪》(2005年)也是两部很好的参考史料。《马来亚风云七十年》记载了阿都拉西迪和拉昔曼丁在霹雳州马来区抗日的所见所闻。

总而言之,陆培春先生的中文版《日本军政下的马来亚》确实是一本值得加以广泛推荐,购读和珍藏的好书。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