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华教节特辑】

近年来,学者及华社颇关注非华裔学生就学华小问题,然而论及的理由仍停留在招生、人数、小村镇及闭校危机等议题的经验认识层面,并未以非华裔为关注的主体;况且,对华小的行政体系效能、文化、核心价值等等议题,皆缺乏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的深入认识。

本文以笔者在沙巴州二十余所华小四年间的田野调查观察,就华语文学习的视角,分享笔者的所见所闻。田野调查结果显示,华小的变化可能已超乎华社的想像,为应对非华裔学生的融入,各校按照个别经验摸索和修正,校园文化也呈现不同面貌。

各华小开始出现许多落差,有的布告栏全采用马来文,有的华裔学生必顺使用马来语和同学沟通,有的非华裔学生到六年级仍无法有效使用华语沟通。原本在校园内的“母语”平台,变成了“双语”或“三语”交流。尽管如此,各族皆能自由地应用当下“适合”的语言在沟通,而华小也培育新一代懂得华裔语言文化的非华裔学生。

华小特征渐模糊

华小生把华语文学好,本该是最重要的责任,但是碍于校方有教学进度的压力,可能改而用双语并进的教学方式,更为有效。然而,双语的比重由华巫各半,到倾向偏巫轻华,最终可能使华小特征变得不甚清楚,甚至逐渐与国小无异。

笔者访问学校时,不只在一所学校内,亲耳听见教师和学生全以马来语沟通,这当然是沟通方便所至,但对非华裔学生而言,却也失去学习华语的机会。课间的广播发言也多以双语播放,有时仅用马来语广播时。如果从华裔学生和家长的视角看待华小现况,很显然的经验认知与现实有极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校园的语言使用方面,其差距更是明显。

华小使用华文为主要学习语言,不仅能保留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功能,更是非华裔学生和家长希望华校保留的特点。按照笔者的调查,非华裔家长更希望华小使用全华语教学。华小更有责任在六年里让非华裔学生学好华文,毕竟华小毕业的群体越多元,发展的空间越宽广。

牵动教育的管理

华小族群结构改变也影响华小的校务及教育管理。遗憾的是,这种种变化至今未有单位投入研究。董事会、教总、董总、华团及政党等不能只停留在华小人数统计,或在每年入学前后发表言论,欣慰华小获得各族家长欢迎云云。

笔者必须强调,华小教育成败若皆由校长负责,那并不公平,毕竟校长职务已经非常繁重,无法洞察整体环境的变化,更何况没有可以参考的方针。董事会、教总、董总、华团及政党等组织是时候坐下来集思广益,拟定具体且灵活可行的指导方针,供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参考。学校行政、华语教学、资源分配、师资安排,硬体设备等都可能需调整,这实在不是第一线工作者可以独立完成。

如今,华小已发展成族群融合的学校,俨然成就另一种“一个马来西亚、一个国族”的精神象征,并形成特有的华小群体认同。非华裔学生加入华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华社必须及早提出有智慧的大方针,避免学校各自单独摸索陷困。这样才能让华小的多元族群校园更健康与有活力地成长,以便各族群共同迎向马来西亚的未来。


本文为“2017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由林连玉基金供稿,以配合12月举行之华教节活动。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