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学做一个好公民:记独立前夕华校教师公民讲习班

【书海钩沉】

马来半岛是早年中国人下南洋的主要落脚地。百年来华人在这块土地上,如何从过客侨民到国家公民,既是华人史也是近代马来亚史的重大课题。

1957年马来亚独立前夕,全民举盼,国际瞩目。然而就在这个即将诞生的新兴国家境内,竟然滞留了一百多万非公民身份的华裔人口。

这些不是国民的长居者,绝大部分是不想回去或者回不去中国原乡,成了建国初期最棘手的烫手山芋。稍一处理不慎,势必给这个国家甚至区域政治带来动荡局面。

争取公民权运动

没想到的是,独立后情势竟急转而下。执政当局放宽了入籍的资格与条件,开放约一年的期限予非公民申请公民权。于是华人社会展开了一场规模庞大而影响深远的断土运动,近百万人毅然化异乡为故乡,留下来安家立业。不但奠定了日后马来(西)亚的人口生态与国家命格,也从此改变了东南亚政治的局面。

然而,马来西亚华人公民身份之获得,绝不是被恩赐的,也非政党之首功。1957至58年之申请公民权运动,实有着百来年华人移居垦荒与葬身斯土的历史因缘,也有二战期间华人政治醒觉奋身作主的自我意愿。

期间的曲折无奈可不必细表,简单地说,这是一场华社民间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五十年代以后由教总主导及各华团配合所推展的争取公民权运动。

这是马来西亚华人公民权奋斗史的特殊之处,也是最为光辉傲人之处。原来在最关键的时刻,为我们出面争取在这块国土上的生存权利与安身保证的功臣,既不是社会运动家或政治改革者,也不是人权斗争者或理论思想家,而是一群在课堂里弱不禁风的教书先生们。

林连玉等教师领导

也许,正因为由一群华校教师来推动与领导,大马华人的争取公民权运动才显得如此“和平宁静”,不但没有流血,也没有群众示威游行,说不上轰轰烈烈;过程当然也充满激昂与抗争,却大多化作温文儒雅的文字辩驳,或是愤慨无奈的叩门求见而已,以致后人几乎都忘了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一场意义重大的抗争运动。

最后,这些文职教师还为了顾全大局,将名分与功劳拱手让给了马华公会;成功不必在我,委曲是为求全,只求能让百万侨民在独立后迅速拿到户口,成为当家作主的堂堂国民。

今天马来西亚的华裔公民,能有尊严地昂首立足于斯土,不能忘记六十多年前这一群以林连玉为首的华校教师。这些教书先生们,承传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精神,不仅维系海外华人文脉于不坠,还为族群请命,奔走疾呼,据理力争,成为马来亚华裔公民的先觉与先行者。这在中外历史很少见,也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独特意涵。

召开公民讲习班

对侨居者来说,要成为一位马来亚公民,是需要经过教育与学习的,这项工作也同样由华校教师负起重担。其中最重要的,莫过华校教科书马来亚化的问题,正是一群华校教师所编纂出来的。

本期(编按:指《学文》第12期)封面的珍贵图片,为1957年“公民讲习班”(或称“公民训练班”)之学员合照,参与者亦全为华校教师。

1957年下霹雳华校教师公民讲习班全体照。(华社研究中心提供)

这是一段久被后人遗忘的历史,文献资料也缺记散佚。所幸近年来老照片的陆续出土,才让我们幡然知晓,原来独立前华校教师有所谓的“公民训练班”,显然是为即将到来的新国家作准备,更是要为身份认同的转变作心理建设。相信这是华校教师成为争取公民权运动推动者的其中一个背景。

从零散的资料可知,“华校教师公民训练班”于1954年由殖民政府所开办,课程二三天不等,推测大概是上一些国民知识、公民素养、官方机制、马来亚史地等内容,并有参观活动以培养国家意识与本土情感,算是大马华人史上最早的“爱国教育”了。

1956年6月吉隆坡一场华校教师公民训练班即景。站立讲话者为时任副教育部长朱运兴,在勉励教师们好好教育下一代,为国育才。(华社研究中心提供)

培养马来西亚意识

教师为学生的表率,他们在课堂里向学生灌输本土情怀,让国家种子在华裔学生的心田里扎根。换言之,马来西亚意识的传播与培养,以及建国政局的平稳和种族关系的和谐,华教体系与华校教师都应该记上历史一大功。

整体而言,华人之落籍马来西亚,是一项没有太多悬念的抉择,那是由华校教师带头预先作了心理建设与准备工作,以及由他们站在最前线呼吁与抗争。

今年适逢建国六十年,大部分华人已在此世居四、五代了,我们应该记住六十多年前先辈的远见与争取,也要用史实来批驳一些政客对华裔公民权由来的质疑与诬蔑。


编按:本文原收录于《学文》第12期,段落略有调整,小标题为本刊所加。本文获得《学文》编委会授权转载。谨此致谢。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