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文:全国大专升学辅导组

2004/05年度进入国立大专的华裔生统计与调查

大学预科班与STPM的分别

日前公布的国立大专录取成绩,再次激起了社会的讨论。近年来,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从当年的固打制演变成为2002年开始实行的绩效制,仍然出现不少争议。在固打制度下,每当国立大专录取成绩放榜后都出现不少优秀生无法挤入狭小的象牙塔大门。

今日的绩效制,又让大众关注有关大学预科班(Matriculation)与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中六班)的差异,是否两者同等,或其实是“橙”与“苹果”,不可相提并论。在实行绩效制的当儿,优秀生与入学的种种问题依然存在,如2004年6月公布录取成绩时,就有128名获得最高积分学生无法进入医学系等等。

有鉴于此,全国大专升学辅导组(全升)针对2004年6月成功进入国立大专的大学预科班华裔生,既2004/05年度的国立大专新生,进行了调查与统计,以评估大学预科班的水准,希望可以让社会人士了解大学预科班和中六班之区别。

根据制表一,大学预科班华裔生的录取率为99.07巴仙,总录取率为95.5巴仙;而中六班的华裔生录取率为77.52巴仙,总录取率为34.66巴仙。两者的总录取人数相近,但申请与符合资格的人数相差极大,大学预科班符合资格的人数为20216人,中六生符合资格的人数为56502人。由此可见,大学预科班在申请进入大学方面,拥有比中六生更加高的竞争力。

考试难度或考生程度有别?

华裔生在两种不同的管道,获取最高积分的巴仙率也有很大的区别。大学预科班华裔生获取最高积分的巴仙率为43.20巴仙,但中六华裔生只有3.24巴仙。在总人数方面,大学预科班考获最高积分的巴仙率有6.17巴仙,中六班只有0.933巴仙。是否两种考试的难度有分别,或者是两种管道的考生程度有差别?相同的,土著生在大学预科班里考获最高积分的有789人,但在中六班里只有1人。同时也不可忽略,比较起中六班,就读大学预科班的华裔生只占了极少数,获取最高积分的人数却相近。

依据制表二,可以发现进入大专的华裔生最多来自槟城大学预科班学院与霹雳大学预科班学院(137人)。同时,这两所学院考获最高积分(4.00)的华裔生人数也是最多。此现象是否表示这两个学院的学生较为优秀,或其实各个大学预科班学院的考试及教学程度是不相等的?

预科班最高积分不符合正规分布

在所有大学预科班学院,华裔生考获积分3.90至4.00的人数比积分3.80至3.89的人数多出五倍。大学预科班学院的积分都趋向为最高积分,这是不符合正规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的。在正常的考试分数成绩统计中,获得最高与最低积分的人数都是少数。因此,大学预科班学院所显示的最高积分人数偏高现象,是不正常的。

制表三及图表一所呈现的科系都是中六华裔生人数较多的科系。相对的,中六华裔生的积分分布是属于正规分布、分布不偏向最高积分或最低积分,而是集中于最高积分与最低积分之间,这证明中六班的成绩或积分分布是正规的,并没像大学预科班的积分统计偏向于最高积分。

制表四至八取出各大专特定的科系比较大学预科班及中六被录取的华裔生。这些特定的科系属于热门科系,既需要较高的积分才能被录取。从以上制表可以发现不少热门科系是由大学预科班生占多数。这包括了马大的医学、药剂学、化学工程;国大的牙医学、精算学;理大的药剂学;工大的电子工程等。其中马大的的医学、药剂学及理大的药剂学,只有考获满分(4.00)的学生被录取,但为何是由大学预科班生占多数?除了成绩,是否还有其他没有公布的准绳?

一直以来,优秀生无法申请到所属意的科系这问题每年都发生在非土著,究竟是为什么呢?医学系,药剂系,牙医系等都是学生们梦寐以求的科系,但偏偏拥有足够的资格,却被拒于大学门外。

对大专录取制度存疑

官方所给的理由不外是满分者太多,学额不足,电脑程序出错等,但却没有解释到为何那些科系的各种族学额分配相差极大。大家仍然对大专录取制度存疑。

根据官方资料,去年医学系的人数分布为439位土著生,297位华裔生与45为印裔生。华裔生最高积分人数高达922位,占最高积分总人数的52巴仙,而巫裔生只有790位(44.5巴仙),但是学额分配方面比起最高积分人数的分布相差太多,另外128名获得满分的优秀生更是遭排挤在医学系门外。

试问这还有根据绩效制吗?还是完全是固打制?如果是固打制,那么三大民族政党是否应该商讨对于医学系,牙医系,药剂系等所有申请者的分数都满分的科系,是否应该存在固打制或这特定科系里的固打制学额分配巴仙率?以便让所有种族受公平与合法的对待。

如果是依据人口结构而言,在医学系,牙医系,药剂系,化工系,会计系等,“华裔生的录取率偏高”这言论是不符合绩效制的思想或含义,并且又回到了固打制的原点。

当然,教育是国家之大本,如果每年都周期性地为升学问题发作一次阵痛,长期下去只会对原本已缺乏互信的社会,产生更大的裂痕。因此,在不把课题种族化下,政府应该以资料为根据,仔细检讨绩效制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偏差,把投诉与不满减到最低,而不只是每年周期性地来处理优秀生投诉的问题。

人才流失的问题,将日趋严重,许多学生都对国家教育政策感到恐惧,并选择出国留学,也不打算回国服务,因为在升学途径中曾受过不公平的对待。国家要留住人材,首先必须要有地方可以留住他们。因此,重新检讨绩效制及让整个教育制度透明化或是政府当务之急,也是最能平抚社会扰嚷的做法。如果无法划定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国家的蛀虫,将永远潜伏在最黑暗的地方。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