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来函
承认统考,让华裔子弟重返国家教育之路?

争取教育部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独中生踏入国立大学吗?若是如此,报考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或选择念国中,不是更实际和恰当吗?为何多此一举呢?

40多年的统考依然是个私立评估标准而且测试仅限于报考的独中生。关中统考的苛刻路其实验证了华社对母语教育的自相矛盾。独中基本上就是私立中学, 统考则是独中的内部考试。跟剑桥IGCSE或国际文凭IB相比,统考很明显的是董教总操控和左右华教发展的首要策略。

除了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马来西亚是唯一享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以华语教学完整体系的国家。独中的制度(3+3)和国家教育制度(3+2+2/1-2)是不一样的。国立大学的门槛可通过SPM,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或大学基础班(Asasi)。然而,华社常常把学习华语和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溷为一谈。当华教人士对非华裔学生增加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忘了原本推行母语教育的初衷。难道华教现有的路线就不是单元文化教育政策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支持以母语作为教学语言,特别在初等教育阶段。但母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非官方语言使用者掌握好母语的基础,以促进后期在中等教育的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鼓励在中学时期学习第三语言(外语或国际语言)。双语及多语教育定义为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教育媒介,而多语教育一词用于指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中,使用至少三种语言:母语 、国家官方语言,以及国际语言。

多年以来,华社一而再三的被华教所谓的母语教育体系的功能与优越性,失去了对国家教育制度的关心,信心和爱心。只要华社拥有华校,独中生有出路,那其他的都是事不关己,己不劳心。华裔人口出生率偏低,年少人口(<15岁)年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媒介语和情怀以外,独中只不过是比较廉价的私立学校而已。在“钱”和“权”之间,统考的学术价值能为国家教育体系带来什么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后,华教已经成功建立华文为所有华校的教学媒介语(母语教育早没了)。1961年,在国民型中学和独立中学之间,华教选择了保留民办华校这一条路。华社受尽了民族情怀和金钱的勒索,放弃了属于纳税人的国家教育体系,反把精神和力量投入私立教育的发展。1996 年,政府开放高等教育政策,让私人企业开办私立大学,先后韩江,南方,新纪元陆陆续续的粉末登场。

到了今天,拒接了国中的华教竟然对国立大学有兴趣?国立大学的媒介语可不是华语哦,承认统考会令独中变质吗?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