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来函

自希上台后,在教育上不但未见有任何兴革可言,反而引起了不少节外生枝,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承认独中统考 、华校督学及更换校鞋等问题。

相关事件经过纷扰一阵后,目前已暂告一段落。笔者无意再次挑起争议,只是就事论事,对此三大课题, 表达个人观点如下:

(一)承认独中统考问题

承认独中统考演变到今日,已是华人感情上的问题。老实说,承不承认,无关宏旨。理由是,60年都过去了。在前朝政府的歧视政策下,把华文教育及独中当作一项政治课题来看待,每当到了大选,为了骗取华人选票,讨好华裔选民,就把政策放松些, 让华人产生错觉,误以为政府即将承认独中统考 ,于是乎大家便把选票投向执政党。

国阵就靠此一烂招获取华人选票而维持其政权。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505大选前的2013年4月2日,时任马青教育局主任的张盛闻发出文告,全面承认统考文凭指日可待。华人选民明知受骗,但当时在野党不成气候,没法子改朝换代。到了 2016年,时任马华副教育部长张盛闻说, 承认统考只剩下最后一里路,可是这一里路至今尚未走完。

迨至509大选, 在野党联合组成希盟,声言若执政将维持社会正义, 公平对待全民, 并在竞选宣言中,白纸黑字, 信誓旦旦, 把承认统考列入。此举获得华社热烈欢迎,大家都集中把选票投给希盟,造成大马历届选举中获取最多华人选票的政党联盟,总共囊括了95%的华人支持率。

大选过后,人们却听到承认统考似乎出现变调的说辞。虽然没有全盘被否定, 但比起前朝只差一里路说法,更加遥远。早前正副教育部长均声言,当局需要时间完成一些必要的程序。 好吧! 姑且相信一次,华社60年都能等,岂在争朝夕。

正如笔者所言,华文教育与独中是最能牵引华人神经的敏感课题。 华人传统上重视教育,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的观念, 根植每个华人的心坎中。谁人胆敢打华文教育的坏主意,将被视为有如破坏华人宗祠和祖庙,肯定不甘罢休!

想当年,华人先贤们,身无分文,只穿着一件单衣薄裤,南来充当 “苦力” 劳工。彼等所到之处, 都不会忘记兴学育才。你政府不理,我们自己来办学。从殖民地时代至独立后为止,华文学校遍地开花。今日大马60间独中,也同样在此一背景下开枝散叶,成为华人感情之所系。

那当局承认统考与否,在今日来说已不太重要的看法又如何?笔者倒先要反问一句:那承认了又如何?有何益处?在现有体制下,既使华人子弟拥有受承认的学位,要想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或在其他官方机构谋取一官半职,又不是照样难若登天。所以说,整个问题徵结在制度,不在于承认与否的问题。只要华人子弟不能得到公平对待,承认或不承认都没大分别。

回头我们再来审视一下独中统考不受承认的情况。数十年来, 华人子弟因在本国大学不得其门而入,被迫负笈海外深造。不错,所有华人父母都为了子女教育含莘茹苦,节衣缩食。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最终都能将子女们培育成材,拥有全世界承认的学位,或成为专才,或在海外创出一片天。

俗语说: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人才流失,最终损失是那一方,不言而喻。反之,若整百万华人子弟留在国内, 其结局又当如何?成龙成凤?还是成犬成虫?只要看大马由早前“亚洲四小龙”沦落至与柬埔寨同级,至今债台高筑,国债超过一兆亿,便可得知其后果了。

总之,事到如今,承认或不承认统考,对华社来说,可有可无。承认固然欢迎,不承认也无多大影响。何况世界各国都早已承认统考了。但是,对一个政党来说,失信予民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前朝国阵政府就是前车之鉴。

(二)华校督学存废问题

教育部把向来存在的华校督学职位,改名称为“助理主任”的问题,引发华社关注。当局的解释是,只是名称上的更改,相关职位并没有被废止,反而被升职了。此后,隶属于学校管理处(Sektor Pengurusan Harian)与教学语文科(Unit Bahasa,Sektor Pembelajaran)两部门,与其他语文督学(Penyelia) ,一道全改称〝助理主任〞 (Penolong Pengarah) ,原有之职责未变,还是照样操作。

在此,笔者不禁要问:华校督学的名称,由殖民地时期至国阵政权,近百年未曾改变过,何以到了希盟上台,就要作出改变? 其动机委实耐人寻味。特别是来自一个上台前,曾口口声声要公平对待华校及承认统考的政党。

副教育部长张念群的解释,充其量与前朝历任马华副教育部长一样,只是充当灭火员的角色罢了。 而华校督学名称更换后,已明升暗降了。昔日各语文督学,改名助理主任同归学校管理处及教学处语文科。骤看之下,好像华文助理主任(督学) 人数较以前增加,但实际情况有否填补?只有天知道,沙巴州就是一例。再者,此一重组是否向单元语文教育作更进一步靠拢?如果以此显示大马还保有多元教育,岂不是掩耳盗铃之举?

以沙巴情况而论,华校督学的职位经一贬再贬之后,至今已人去楼空,乏人问津了。在殖民地时代,英国政府曾特别保送一批华校高材生,赴香港崇基学院(今中文大学)深造,彼等取得英联邦受训合格教师资格后,加入教育部服务,并委任为华校督学。当时沙巴四个省分都分派有大学资历的华校督学。

大马成立不久后,随着这些督学们告老退休,后继无人。原有的制度遭到蚕食及破坏。开始时,以一些中学资历者填补空缺,过后,连不懂中文者也被委为华校督学。到了今天,只剩下一位在亚庇总部以助理教育总监名称的华校官员。至于华文科督学,相信早已不复存在了。既使存在,如果只有中学程度学历,不知将如何视察及督导中学华文?

众所周知,教育部中存有不少小拿玻仑,打从前教育总监阿都拉曼阿萨(Abdul Rahman Arshad)开始,各级官员对华校鲜有襄助。阿都拉曼阿萨退休后出任玛拉工艺大学副校长,曾公然倡议关闭华校,实行单元教育制度。相信教育部中像阿都拉曼阿萨这类具种族思维的官员,仍然为数不少。

笔者希望张念群不要像过去马华部长那样只是扮演灭火员角色,即听取部门官员汇报后,又转向华社解释。反之,应主动提出改善华校所受到之不公平待遇。

易言之,华校督学一职应具有大学资历者充任,并且应像殖民政府那样成为一级公务员。如此,才有望提高华校教育水准。

(三)更换校鞋问题

教育部在无预警下,突然宣布更换学生校鞋,由原有之白色更换为黑色。此举委实引发不少恶评。 问题是好端端的白鞋为何要更换成黑鞋,理由何在?此点,对习惯了昔日盗贼统治的民众,脑海里难免会想起这可又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大生意啊!还有课本呢?说实话,难怪纳吉也会嘲讽接下来是否要更换校服颜色?

教育部向来给人们的印象是朝令夕改,换了一位部长,又换一套新的计划 。苦的是教师们尾追不上,而教育部也把大量资源花费在重新培训计划上,最后结果都不了了之。 许多教改计划,更是无疾而终。例如:过去的3M教学法与教学评审制、英文教数理等。开始时,轰轰烈烈,最后沦于雷声大,雨点小,而告彻底失败。请问独立后教育部的教改有那一样是成功的?

殖民地时代留下的良好制度,高水准英语及名校,如今安在?就沙巴来说,殖民地时期的沙巴学院、诸圣、拉沙、庇中; 山打根的圣迈可、圣玛莉、双修; 斗湖的政中、圣巴特、圣三等,现在都已面目全非,风光不再了。

简言之,教育部给人们的印象是大事不做,小事添乱,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要改革教育, 应先从教育部本身做起。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