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story images
story images
story images
story images
mk-logo
新闻
促平反茅草行动,77团体要求马哈迪道歉
Oct 28, 2017 5:06 PM
更新: 9:10 AM

趁着茅草行动30周年,民间组织发动联署,呼吁平反茅草行动。他们提出三诉求,包括要求前首相马哈迪忏悔与公开道歉。

昨日是茅草行动30周年,联署运动是由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隆雪华堂青年团、赵明福民主基金会与马来西亚人民之声(Suaram)联合发起,总共获得77个公民团体参与联署。

彻查所有受难者指控

他们在联合声明中提出以下三诉求:

一、呼吁所有追求正义、人权和法治的国人,要求废止未审讯扣留(《2012年安全罪行(特别措施)法令》、《防范罪犯法令》、《国家安全理事会法令》和《防范恐怖主义法令),恢复马来西亚的法治,迈向维护人权的良善治理。免于恶意逮捕、拘留,通过司法寻求正义,是全体国人在独立半世纪后应有的公民自由。必须提醒的是,内安法令允许60天单独监禁,剥夺法官对内安法令案件客观评估的能力,比起上世纪70年代的北爱尔兰、种族隔离政策下的南非,甚至今日之英美等受恐怖主义威胁的国家,更为严厉。

二、要求前首相马哈迪真诚忏悔,为茅草行动期间剥夺许多无辜国人的自由、用酷刑对付扣留者,乃至80年代破坏司法制度,作出公开道歉。除了茅草行动扣留者,马哈迪还应该为遭罢黜的最高法院法官和大法官,向全体国人道歉!

三、 提醒民众,即使战争时期的扣留者也会根据《日内瓦公约》获得基本保障。这项公约禁止对扣留者施展酷刑和不人道对待。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也曾经指出,“有足够证据证明某些扣留者确实遭受酷刑和不人道待遇”。为此,我们要求彻查在内安法令下所有遭受酷刑对待者之指控,并要求相关人士对此负责。

疑权斗引发茅草行动

联署团体在联合声明中指出,1987年10月27日,马哈迪政府在“茅草行动”下,展开大规模逮捕和无审讯扣留。超过100名无辜的马来西亚公民在内安法令下被捕,其中超过30人被扣留在甘文丁扣留营超过一年,同时,英文报《星报》、中文报《星洲日报》及马来文报《祖国日报》遭停刊三个月。

联署声明指出,1987年打压异议份子,是1988年狙击我国司法体系、革除大法官及最高法院法官的前奏。此后,公民自由权利进一步遭到削弱。

“显而易见的是,茅草行动旨在镇压和恐吓国人,藉此扭转巫统党争的焦点。马来西亚司法机关的独立性遭到重创,至今尚未恢复,全因马哈迪当年所致。”

联署团体认为,马哈迪政府当年滥用民主的藉口,缘于巫统1987年权力斗争的危机。

他们表示,根据1989年人民之声与K.Das合著的《为什么》一书,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当年曾经对此评论:“巫统正面临分裂。身为首相,马哈迪在党争中仅以微差险胜东姑拉沙里后,出现权力危机。巫统党员入禀法庭,要求宣判党选违法,诉讼官司仍进行中。如果判决对他不利,马哈迪只能选择下台。他必须设法脱困,因此制造一场全国危机,团结巫统对外抵抗共同敌人——这个假想敌就是华人社会……如果国家遭逢安全威胁,为何不及早采取行动呢?”

他们也说,一名法律学者和马来西亚法律观察家的看法提到:“马哈迪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让他及其支持者取得阶段性且短暂、虚幻的政治优势,从而牺牲无价的司法独立……法官身负重任捍卫的宪法,是最高法律,是避免执政者独裁行事的最佳保障。”

他们说,这项看法,获得前大法官苏菲安和国内外领袖认同。

废除无审讯扣留恶法

他们指出,自1987年起,国阵不断滥用无审讯扣留对付异议人士,例如90年代的沙巴团结党、奥尔根(Al-Arqam)组织、烈火莫熄运动和伊斯兰团体。

“虽然内安法令已于2012年废除,但无审讯扣留的条款,仍透过《2012年安全罪行(特别措施)法令》(SOSMA)、《防范罪犯法令》(POCA)和《防范恐怖主义法令》 (POTA)借尸还魂。”

“许多扣留者已通过宣誓书,表明在茅草行动期间遭受酷刑和不人道的待遇。过去30年来,违反人道的案件并未减少,其中以安华(Anwar Ibrahim)、慕纳华(Munawar Anees)和马力胡申(Malek Hussein)等案最受瞩目。可见,内安法令是惩罚性扣留,并非政府所指的防范性扣留。”

“多年来,马来西亚政府从未为国家暴力负起任何责任,与关塔那摩湾监狱相比并无分别。直至皇家委员会建议成立警察投诉及违例行为独立委员会(IPCMC)之前,扣留者的命运仍由国家暴力掌控。”

配合茅草行动30周年,茅草行动30周年系列活动工委会将于10月28日(六)与29日(日)联办“茅草行动30周年系列活动”,地点在隆雪华堂,届时将有资料图片展、讲座、论坛和受难者家属分享会。

延伸阅读:
茅草行动卅载(上):逾百人被捕,他们是谁?
茅草行动卅载(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