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公告
公告 | 青年公民学程结业,潘永强吁新董总强化组织

9月15日,“林连玉青年公民学程”邀请南方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潘永强博士演讲,讲题为“民族主义、身份政治、社运动员: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并在最后一堂课程颁发结业证书予学员。

为鼓励青年新世代积极关怀与参与社会改革,林连玉基金于2018年7月7日开办“林连玉青年公民学程”,首创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鼓吹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研讨“种族政治、华教运动与建国历史”。

林连玉青年公民学程的演讲中,潘永强指出,整个华文教育,或华人民族主义,是要求有尊严地被他人承认的政治。因此,“统考问题,不再是技术、行政、学术问题。 而是身份政治的斗争。”他提醒,改朝未必换代,马来西亚仍停留在族群政治思维,身份政治旋涡不止。

“2005年至2015年是失落的10年,华教运动失去一个世代的青年认同”,潘永强认为,在这10年华教运动内斗过程成长的青年对华教无感,甚至对拳打脚踢的新闻感到厌烦,而这些青年大都成为现今社会的中坚分子,但却不可能再回头参与华教运动,因此形成华教运动的断层。”

他观察到,“1980年代,是强国家,弱社会,华教运动强;而2010年代,是弱国家,强社会,华教运动弱。”他提及,过去董总在林晃昇的带领下,积极吸纳运动干部、民权律师与学者专家,是198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观念引擎,并且也是政治和民权论述的发动机,为现今政党轮替奠定了“两线制”论述的基础。

潘永强建议,新董总应重建组织、强化专业与连结社会。他认为,“董事不强,董总就不会强,”因此各州董联会应积极广招贤才,以推选具有足够学识与才能志士进入“华教内阁”。他也提醒,华教组织须慎防华团化,勿举办奢靡浪费的大小宴会,而应投入实质的建设工作,如建立智库(think tank)、设立独中师训学院、改革统考课程等。

在7月21日,林连玉青年公民学程第2堂课,邀请马来西亚国民大学高级研究员陈穆红教授演讲。她则从宪法对族群/种族边界的定位,指出少数族群可以从宪法中寻求使用母语、公平平等公民身份的合法地位。

她认为,马来西亚的宪法实际上是具有促进多元文化的潜能。因此,人们可以从宪法的角度,挑战新经济政策的固打制的滥用,例如宪法153条有限制条款,指出必须保障非土著群体的权益免于被剥夺。

此外,她也指出,文化习俗的差异本身并不会带来冲突。所谓的族群冲突与对立往往是受到政治化(politicization)的影响,比如国家文化政策导致“舞狮”文化被华人群体强调,形塑成一种对抗性的文化。

本学程在2018年7月起开办6堂专题讨论会,主题围绕种族政治、华教运动与建国历史。第1堂课,探讨“历史的斗争:谁遗忘、谁记得林连玉?”;第2堂课,探讨“马哈迪的困境?或马来西亚人的困境?”;第3堂课,探讨“马来西亚有没有建国社会契约?”;第4堂课,探讨“终结或延续‘种族政治’的社会制度”;第5堂课,探讨“谁需要华教?谁做华教运动?”

林连玉青年公民学程的学员在研读指定读本后,到课堂上交流与分享观点,亦看电影《争执》(gadoh)、参观林连玉纪念馆、邀请陈穆红教授与潘永强教授演讲,冀望透过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激发多元角度的讨论。此外,学程鼓励学员整理课程的讨论与阅读心得,发表评论。欲知详情,请点击林连玉青年公民学程网站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