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捷运作为城市地景的意义

【认知地图】

捷运一号线(双溪毛糯—加影路线)在上月正式全线通车,让以往搭乘巴士从加影到双溪毛糯的民众,从两个半小时的通车时间缩短至88分钟,造福了好些通勤群体。纳吉得意地宣称送了人民一份大礼,让民众不用再忍受塞车之苦。

交通部长廖中莱还以“公共交通之父”称呼纳吉,认为纳吉在推动和改善公共交通方面贡献良多。然而全长51公里,共有31站的捷运一号线,除了缩短部分民众的通勤时数,更深层反映的是社会日渐浓厚的消费文化与恐怕会慢慢丧失的地方记忆与认同。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过去几年,行人在围满工程围墙的吉隆坡与巴生谷周围地区,一再忍受塞车、工程噪音、满天灰尘的情况下移动。“捷运何时通车?”成为大吉隆坡地区民众翘首企盼的消息。

随着捷运正式通车,以往被捷运工程导致片面破碎的城市景观,也变得宽敞起来。高架或地底的捷运站、月台、高耸延伸的电扶梯和各个出入口,从人们想象的画面跃然成为真实的生活情景。

在官方的话语中,政府视“捷运”为吉隆坡市与其他世界级城市媲美的重要指标,也是备受丑闻围绕的首相纳吉一个重要的政绩。

政府高官与媒体宣传的描述画面里,居民、上班族、学生、旅客等步行在捷运与周围的街道上,为城市带来新的形象——进步繁忙又整齐有序的城市生活。“捷运” 成为我国首都新的城市地景(landscape)。

“地景” 与风景不同,后者是自然的环境景观,而前者相对拥有更丰富的意涵。地景注重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关心“人”在环境中的位置与影响力。

与此同时,地景不只是历史的产物,也与现在及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比如过去欧美国家的工业城市地景如一排排的厂房和巨大的烟囱,演变成为今日的摩天大楼与购物商场林立的现代城市化地景。

反映权力不对称关系

对于社会学者而言,地景是物质与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的缩影。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雪伦朱津(Sharon Zukin)在《权力地景——从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指出,近年来地景逐渐成为分析文化的重要工具,因为它意味着有争议和妥协的社会产物,也是一种观点的体现。他认为地景的概念日益复杂,它们以不同规模依序建构而成,也让人们从中了解经济权力的不对称性。

Unlocking Article
Unlocking Article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