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专栏
华人矿工吃什么?:<br>管窥拿律地方连结史

【南国筑梦】

吃一顿饭是我们日常生活必须完成的小事,你可曾想过一百多年前来到南国筑梦的华人劳工,他们伙食的面貌?在这一期的专栏,我们就来看看当时马来半岛最大的矿区拿律(即今天的太平),当地的矿工平常到底吃些甚么?更重要的是,他们日平常的一顿饭,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地方的地理角色以及促成地与地之间的共生关系?

一顿饭能对其他地方造成影响听起来好像有点夸张,然而,若是成千上万的人,他们一天三餐的伙食都大致相同的话,那么这顿饭的影响力就非常大了。矿工饭碗中的食物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锡矿业是劳力非常密集的产业。

据1870年代的统计,拿律规模约20多英亩的矿场,人数可以达到300人,反观以胡椒、甘蜜种植为主的农业区—柔佛,一个达50英亩的园丘(相当于28个武吉加里尔足球场草坪的大小),所需要的劳动力只有9至10人。

拿律是一百多年前全马最大且最重要的锡矿产区,在1872年初拿律人口达到饱和时,华人人口估计就有4万人,1879年拿律战争之后,该县也有1万7000多人,而当时期(1881年)整个威省华人人口的总和,也只有2万2000多人。

拿律虽然人多,但约八成的人口都从事矿业,当地马来人的稻作面积不大,无法应付需求,因此矿区华人所需的粮食大部分都必须仰赖进口,换句话说,矿区无法自给自足的特性已构成庞大的市场,成为推动本区商品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那么,究竟在当时是哪一些食物对其他地方带来影响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拿律矿工们饭碗里头到底装了些什么?

Unlocking Article
Unlocking Article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