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新闻
古壁画还有春天吗?(二)<br>身陷涂鸦乱阵的红色海豚

【今特写】深入挖掘你不得不知的事。

经过重重难关后,我们终于离开跑马场范围,不再擅闯私人地。往前再走几分钟,便抵达打扪洞(Gua Tambun)山脚。

这里只见一个简陋的亭子,里边放了两张长凳子。亭子旁有一个向上伸展的阶梯,梯级布满青苔与绿叶植物。梯阶虽陡,但还算完好,左右还有扶手,算是唯一较完善的设施。

拾阶而上,踩逾150级,就能抵达打扪洞,一览经历逾3000年沧桑的史前红壁画。我们一行人在山脚稍息等人。眼看山脚的破落凄凉,众人不觉谈起打扪洞的管理状态。

我们今天的向导吴晓眉不禁语重心长地表示,“文化遗产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遗产局,它是属于人民所有。”

这位理科大学国际考古研究中心讲师向《当今大马》指出,国家遗产局自2006年成立后,就接管国内所有的文化遗产。但她形容,国家遗产局采取封闭政策,不愿接触非政府组织或当地民众,更极少让他们参与管理。

“非政府组织很乐意帮忙管理,例如霹雳遗产协会及霹雳旅游协会。他们很乐意每个星期前来清理一次或巡视一次,只是遗产局采取闭门政策,认为那是它的东西,人民不需去理会。”

她补充,这种排斥作风,切断和扼杀古迹与民众的联系,“人民会觉得这些文化遗产是国家的,不关我的事。正是这种不关我事的态度,使他们不在乎自己社区内的遗产。”

“我开始看到打扪镇居民与红壁画越来越疏远,这是一种冷漠的态度。当这里的居民看不到红壁画的存在,久而久之,它就不再是打扪人的遗产。”

吴晓眉认为,文化遗产管理不能自管自爽,反之,必须结合当地社区的力量,让他们参与管理自己的遗产,就像槟城乔治市般,让大家都享有那份文化。

涂鸦满布威胁壁画

说着说着,我们等待的人物——霹雳遗产协会副主席刘锡康(63岁)也到达。于是,我们开始登上阶梯往上爬,四周非常寂静,只有树林间传来不间断的鸣叫声。爬到高处时,更迎来阵阵凉风,非常爽快。

当我们爬抵打扪洞时,眼前迎来非常高阔的岩壁,更可见到长年岁月凝聚而成的钟乳石,长长短短、奇形怪状。

在这座雄伟的岩壁前,我们的身影变得如此渺小。

奈何,首先进入眼帘的却是大量涂鸦,有白色、黑色及红色,有字母、数字、手掌印,谁到此一游等字眼。

除了涂鸦,岩壁下方也有石矿开采(quarry)的痕迹,地面上更有一粒粒大石头随处堆叠,碎石也散落满地。

这里的地面凹凸不平,更有个大凹坑,虽然不是很深,但若不小心或会摔跤。

此外,岩壁下方还可见到一小片的绿色植物正积极蔓延向上攀生,假以时日,肯定会把整片岩壁吞没。

壁画诉说古人生活

在涂鸦、采石及攀升植物外,只要稍抬头,就能在更高处看到一幅幅生动精彩的红壁画,仿佛向世人诉说一段过往的生活。

部分壁画仍异常鲜红,轮廓清楚可辨,一些则已斑驳褪色,只能凭空想象其原来面貌。

壁画展现古代人最熟悉的东西,即野兽,各种四肢动物朝四方奔驰,体型有大有小,有些颈项特别长,其中一只更是已怀孕的母兽,体内画有一只小兽。

这些动物的形态与神韵多数是由细腻的线条所勾勒出,画工非常简洁精细,有些更填上赭石红。

吴晓眉解释,根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些兽类应该是野猪、鹿或山羊,意味打扪在3000年前已繁衍许多动物,并融入古代人类的生活中。

红色海豚最为吸睛

不过岩壁上最亮眼的,莫属一只正在遨游的大海豚,颜色异常深红,算是保存得最好的图案,同时也是最受人津津乐道的红壁画“标志”。

另外,还有一个像是八爪鱼的图案,有着五条长长的肢爪,但颜色已剥落,其周围同样有一堆褪色得只剩下浅浅印记的图案。

吴晓眉表示,这些海洋生物图案让人了解到,史前人类在几千年前已拥有海洋知识,而且打扪洞远古时或是靠河或海。

在这些动物身旁,也可见到舞动手脚,摆出不同姿态的人形,那或许是在跳舞,也或许是一种祭拜动作。

岩壁上也有一些植物图案或形状,另外在极高之处,尚有一个落单、无法辨识的图案。

居民不懂壁画意义

吴晓眉庆幸大多数红壁画都位于高处,抬头还有5至8公尺的垂直距离,让珍贵的古壁画得以逃脱涂鸦者的破坏。

她认为,居民的涂鸦破坏,源自他们对红壁画意义的无知。

如此一来,吴晓眉认为,教育或醒觉运动是古迹保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合与善用当地人的力量共同保护红壁画,才是最好的管理模式。一旦缺乏醒觉,红壁画在人们眼里根本毫无意义,也就孽生破坏行为。

“这些壁画都是打扪人从前所看到的世界,也代表打扪人当初怎么看世界。它能让打扪人链接回以前的记忆,以前的社会。”

“若没有了这些东西,今天的打扪可能不是这个样子。所以这是打扪人文化的一部分,当地人实在不应该去破坏。”

“考古学家的研究并非自作自爽,最终我们要给大众知道这些壁画所带出的讯息是什么。”

日晒雨淋风化褪色

正确来说,这些红壁画并非在一个洞穴,而是在一个岩壁上,所以难免会暴露在日晒雨淋及风化的威胁。

吴晓眉说,根据研究,这些红壁画共分成16区块,其中有三区块比较大,一些则已渐渐褪色。

“这是一个岩壁,它长期暴晒,并且经常有雨水流下,所以能保存到这样,已是不简单。”

她说,考古学家认为,唯一能让这些红壁画生存至今的理由,正是这些红壁画位置都很高。

“直到现在,我们仍不知道为何史前人类可以爬到那么高去作画,这个谜团至今仍未解开。”

不过她说,岩壁下方的涂鸦、采石及攀生植物都有向上移的迹象。

“我们担心在一两年内,这些破坏会慢慢往上移,威胁到上面的红壁画。”

“所以我们认为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方案,来保护这些红壁画。”

发动社区醒觉计划

为了避免打扪洞红壁画消失,吴晓眉决定发起一项名为“ 打扪洞遗产醒觉计划 ” (Gua Tambun Heritage Awareness Project,GTHAP)的社区醒觉运动。

她说,这项计划首先将借助社交媒体,包括面子书或推特,向大家宣传及介绍这个千年红壁画。

她也捉住时下年轻人最爱的自拍风气,鼓励任何前来打扪洞观看红壁画的人,与这些红壁画自拍,再标签打扪洞遗产醒觉计划(#GTHAP)。

她笑说,小小的自拍动作,或能大大贡献红壁画保存工作,因为人们在不同时间的自拍照,某程度形同长期观察,及早发现壁画褪色或异样。

如此一来,考古学家或遗产局管理员就无须天天上来打扪洞检察。

正当我们好奇要如何与这般高的红壁画自拍时,吴晓眉(见图)一跃站上一粒超大的石头上,再把手机向下移,与这些红壁画自拍起来。

吴晓眉也透露,准备与霹雳非政府组织及当地人民合作,推动醒觉运动,包括培训当地人成为“社区导游”,能够带领访客参观之余,也成为护“画”使者。

她认为,一个文化遗址要获得长期保存,肯定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 (待续)

延伸阅读:

专题一:古壁画还有春天吗?横在文化遗产之前的私人地

专题三:古壁画还有春天吗? 再寻人与史前遗址的连接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