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的其他作品
mk-logo
新闻
513半世纪报道何为?——《当今大马》声明

《当今大马》今年配合513事件的50周年制作了系列专题,外界肯定赞许之余,也有不少的批评声音。

有人称赞我们揭开禁忌课题的勇气,并结合新科技带领读者认识我们的历史。

另一边厢,有人则认为此专题偏颇和误导群众,甚至恶意流传记者的照片及社群媒体账号。

身为新闻媒体,《当今大马》信仰公开透明原则,也重视读者的意见看法,无论抛向我们的是鲜花或是砖石。我们希望借这篇文章回应部分读者的批评。

制作此专题有何动机?

我们制作“513半世纪”的第一个动机,非常清楚显见,即今年是513事件第50周年,我们写一篇回顾历史的文章是必要的。

社会仍旧普遍避而不谈这段历史,我们希望以真相补足这份空缺,避免其他错误的资讯充斥泛滥,达成某些恶意目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希望透过专题制作,让年轻世代有机会认识这段历史,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平衡

为了尽量避免种族偏见,我们确保此专题小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种族。

年轻世代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甚至缺乏了解,但却同样承担着历史的沉重。这个专题所设定的目标群众是马来西亚的年轻世代,而我们的专题小组多数成员也都不到35岁。

我们也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尝试平衡各种针对513事件的迥异的叙事。

历史叙事光谱的一端认为,暴乱是由于1969年全国大选成绩出炉后,在野党支持者庆贺之举引起了这场突发的暴动。

光谱的另一边则认为,513事件乃是一场预先策划的政变,企图推翻时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

专题小组除了参考全国行动理事会出版的官方报告,同时也参考了旧报纸、学术刊物,以及多本有关513事件的文献和书籍。我们也在“513半世纪”专题页面的最下方列出了参考资料的列表。

除此之外,我们也访问了多名目击者,并将他们所叙述的故事对照这些文献,以确保事发的时间和位置真实可靠。若他们所说的有所矛盾,则移除该部分的叙述。

至于这些无可考证的叙述,唯有在没有抵触官方报告的时间轴、没有严重但无事实根据的指控、且没有严重隐喻的情况下才会获刊登。

有些受访者叙述来自听闻,非亲眼看见,我们也使用相同的原则来处理这些访问内容。

专题小组也长篇地讨论了特定用词的选择,例如,由于513事件究竟是随机偶发的种族冲突,或是具有政治议程的事件,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仍有争议,我们在用词上选择使用“513暴乱”,而非“513种族暴乱”,以确保不会选边站。

为什么有些事件没有纳入报道?

报道刊出后,读者所质疑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为何特定族群受害或受挑衅的事情没有纳入报道?简单的答案是,有。另一个问题是为何只有特定族群遭描绘为加害者?简单的答案是,事实并非如此。

特定人分享《当今大马》专题报道的部分截图,选择性地发布资讯并重复散播,误导不少人以为报道是偏颇的。但,这些片面截取并不能反映全篇报道的内容。

举个例子,我们在专题页面提到了手持武器的华裔暴徒闯入戏院杀害马来人,同时我们也有提及华裔路人挑衅马来群众,触发513冲突。

一名受访者提到,当时有人到河边和大垃圾桶去捞起马来死者的尸体;另一名受访者则谈起,他看到在野党支持者对着马来裔的路人曝露私处。另一名说,华人私会党分子策谋杀害马来邻居。

同样的,我们也记载目击者形容华裔住家遭纵火,以及暴徒杀害两名乘车经过的华裔男子——此事记载于国家行动理事会的报告。

这些令人不舒服的景象和细节,但为了确保完整性,我们选择它们纳入报道,毕竟这些都是目击者第一手的经历。

虽然流传半山芭露天戏院有华裔被杀的说法,但我们无法加以报道,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亲眼目击的证人,有的也只是听闻而已,而手头上文献也没有提及此事。

事实上,华人和马来人都是这起事件的受害者,因为两方都蒙受暴力袭击,不但如此,其他族群也在死伤名单中。在此同时,两边也都有好人,不分肤色地互相帮忙。无论如何,我们都是输家。

其实,我们在制作事发经过的时间轴时,最开始写了109个事项,惟后来考量到确保读者阅读体验,我们只纳入当中18个关键事项。

为什么报道呈现华人死伤比马来人惨重?

因为,这就是事实。

有些读者对于资讯图表的呈现方式不满,他们认为《当今大马》应该参照官方报告的数据。事实上,我们就是参考官方报告的数字。

 

1969年10月份出版的这本官方报告,没有隐藏华裔死伤比马来人严重的事实,50年后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隐藏呢?

《当今大马》试图归咎马来人(或华人)吗?

这个专题的制作初衷并不是要归咎任何人,甚至也不是要追问暴乱发生的原因。我们的专题页面专注呈现513事件第一天,即1969年5月13日所发生的事情。(513事件还延续了好几天)

然而,新闻专业讲求的是把事情有脉络地呈现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专题的导言部分,放入数个段落和图片说明5月11日及5月12日所发生的事情,提及在野党支持者的胜利游行,以让读者理解当时的社会紧绷的氛围。(我们放入后来情况及513事件政策制定的影响,也是基于这样的理由)

我们没有纳入当年在槟城被杀害的巫统党工纳西尔(Nasir)之照片,因为我们的编辑方针规定不刊载尸体的照片。因此,我们同样也没有刊登劳工党被杀党员林顺成的照片。

《当今大马》试图要策动一场暴乱吗?

其实,事实刚好相反。

事情过去了50年,政治人物如今仍旧利用这个议题,挑起恐惧以达到各自的政治议程。我们刊登这些文章,则是为了揭开513事件相关的事实。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能假装事情不曾发生。我们必须从历史汲取教训,珍惜种族和谐,并且认识到分裂政治的危险。

 

我们的专题计划完成了吗?

还没呢。513暴乱是我们个人经历的集合。个人经历和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代人,却未获完整地记录下来。

如今,当年亲眼见证历史的许多长辈年事已高。根据调查,国人平均寿命是75岁,因此这可能是我们将口述历史记载下来的最后机会,我们希望您也可以把故事你的513故事告诉我们

另外,虽然513事件已过了半个世纪,但还有许多关于它的官方文件至今仍未解密。我们距离精确掌握513事件的真相还有很远的距离。

但我们尝试使用手头上所有的资讯,以呈现这起目前依然笼罩大马人的513事件,我们不能遗忘,只因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

下列为我们的参考资料列表:

The May 13 Tragedy: A report by the National Operations Council (1969)

May 13: Declassified Documents on the Malaysian Riots of 1969 by Kua Kia Soong (2007)

13 May 1969: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s by Leon Comber (1983)

May 13, Before and After by 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 (1969)

The Kuala Lumpur riot and the Malaysian political system by Anthony Reid (1969)

Malaysia : Death of democracy by John Slimming (1969)

The May Thirteenth Incident and Democracy in Malaysia by Goh Cheng Teik (1971)

Democracy Without Consensus: Communalism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Malaysia by By Karl Von Vorys (1975)

The Unmaking of Malaysia: Insider's Reminiscences of UMNO, Razak and Mahathir by Mustapha Ahmad (2007)

The Deadly Ethnic Riot by Donald L Horowitz (2001)

May 13, 1969: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by Martin Vengadesan, The Star (2017)

Various articles published by the Straits Times in May 1969


查看评论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