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抢眼
最话题
最新鲜
的其他作品
story images
story images
story images
story images
mk-logo
专栏
资讯传播与网络异议:有理想的公共讨论吗?

编按:马来西亚政党轮替迈入一年。该如何评估这一年演变,是开启民主转型,还是威权政治遗绪,大马未来又将去向何方,是复辟还是革新?《当今大马》邀请不同领域作者评估政局与社会文化变迁,希望能够丰富公共讨论,累积思考与促进制度革新。

【509一周年】

讨论网络上的资讯传播与公共讨论,就免不了触及传播学的一个面向:回声室效应 (Eco Chamber)。回声室效应是指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将不断以更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但为什么相对封闭一词与普遍认知为相对自由的网络扯得上关系?这就攸关网络平台上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为了更优化用户体验而设计出的演算法设计。在学术定义上,这被称之为: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

因偏好而过滤掉异质信息

过滤气泡这个概念最早由帕里泽(Pariser)2011年在其著作《过滤气泡:互联网没有告诉你的事》(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中提出。他发现两个人使用谷歌检索同一个关键词,显示的页面可能截然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

例如2010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帕里泽委托其两位住在北部并且受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在Google上搜索有关的消息。一位获得了其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的信息;另一位获得的却是关于该公司的投资信息。

进一步,他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竟然可以随时了解用户偏好,并过滤掉异质信息,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

但于此同时,这样的个性化也仿佛筑起了一个“隔离墙”,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沉醉在自己的信息和观念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帕里泽固将之此称为“过滤气泡”。

于是乎,倘若一位网民,不带任何主动意识的在网上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讨论,自然就很有可能落入网络生态的陷阱当中,目所能及,皆是自己的同温层。进而,让自己原本已经倾向或是相信的观点或则是立场更为固化。

公共讨论需随时承认错误

所谓公共讨论又或是公共说理,根据徐贲在著作《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一书指出,“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说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也是为了取得具体的效果。说服也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

换言之,公共讨论又或则是公共说理的前提在于,可能说服又或是被说服。这意味着,公共讨论要求的,是随时接受自己是错误,进而做出改变立场的准备。

徐贲同样提醒,“人们经常有一个误解,以为对什么事情有一个想法或信念,只要说出来,就是说理,因为‘理’已经在他的话里了,或者他说的话就是‘理’。这是不对的。看法或信念只是结论,人们可以凭印象、偏见、习惯对许多事情有看法和下结论,既没有考虑到别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没有想过要如何才能说服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他人。”

简言之,能够表达不过是公共说理的前提,而公共说理更要求的是有意图的、有策略的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观念或想法,以求能够达到说服对方的成效。

网上出现犬儒与冷漠倾向

纵观509改朝换代后,笔者的观察是,公众的网络论政参与度在改朝换代初期相当之高。尤其是在改朝换代后数日,每人手上握着手机,开着媒体给我们报道的直播(首相宣誓过程,突袭前首相纳吉豪宅等等)的情景,相信大家记忆犹新。

然而,随着新政府效应的退却,公众开始回归日常,有者更是感叹民主不过是两颗烂苹果,希盟不也是半斤八两,出现犬儒的倾向,成为政治冷感的一群。

同时间,也有的网民成为了“暴民”,频频抨击原本支持的新政府。追根究底,这两个群体,都是因希望落空的失望情绪无法调适而成。前者,选择漠视避免继续失望;后者选择在网络上抨击宣泄情绪。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有自发性的公共讨论组织开始营运,例如“理性讨论公共议题”(脸书群组),立志要塑造优质的讨论公共议题环境,截至2019年4月26日,共有千五余名成员。且不论最终是否有达致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讨论,但这股自发性的举动,确实值得鼓舞。

除此之外,也有许多意见领袖纷纷在大选前或是大选后慢慢浮出台面。他们当中包括以制作嘲讽时政而闻名的青年时评家卢卡斯,在槟城执业的律师洪伟翔,立场上较为亲希盟评论人苏铭强,又或是较为亲国阵的猪哥、光头等等。虽然他们的影响力不及一般娱乐性质的网红,但无疑也多少达致“启迪民智”之效。

在言论市场碰撞摸索学习

虽然公共讨论的环境在言论自由又稍微放宽后有所改善。然而,纵观网络舆论生态,在经历了废死议题,搁置签署ICERD,教育部黑鞋白鞋,笔者却仍然发现,大部分的舆论,多是立场先行,并且多诣在表达情绪与不满。

以废死议题为例,反废死者队支持废死者不断叩问“如果是你妈妈被杀了,你还会支持死刑吗?”类似这种带有点人生攻击的语言。不难发现,直觉的、情绪性的言论仍旧弥漫在主流的舆论当中。而部分意见领袖,仿佛也陷入了要“维持一贯立场”的陷阱,因为早前力挺某阵营,后来不愿意被人标签为跟红顶白。所以也“忠贞不二”继续为其原本支持的阵营背书,哪怕其论点已有些荒谬。

事实上,纵观世上各国,能够有条件、有能力参与公共讨论的公众仍旧是少数。因此,有志于推广公共讨论之辈也无需对大马现况感到担忧。

笔者以为,就大环境而言,大马的言论自由已经变得越来越好。根据2019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报告更指出,大马在改朝换代后,新闻自由指数跃升了22名,成为东南亚的榜首。

只要环境条件充分,其余就交给各个媒体自由竞争,各个言论自由碰撞。公共讨论能力没有一蹴而就,只能够让言论市场碰撞,逐渐摸索学习。


陈宏耀,现为马来亚大学法学生。同时化名为红药丸,在网络节目“新闻爆爆看”担任主播。

509一周年系列:

王德齐 民主化需与经济改革并进

黄国富 新政府的传播治理困境

黄书琪 民主改革永远是进行式

苏淑桦 点评新政府劳工二三事

江伟俊 语言文化与民主转型

张玉珊 希盟政府怎样面对少数群体

刘存全  跨族群与政党之外:谈弱势者的民主

翁诗钻 医疗未来路在何方?

查看评论
ADS